(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新年伊始,人们往往要盘点一下过去一年的收获,谋划一下新的一年的工作与生活。今天我们就听听三位老总的年终总结,他们可不是普通的老总,他们的工作可以说是真正的高大上,代表着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他们是创造中国奇迹的超级工程的负责人。
朱枞鹏,1963年出生,从事航天事业2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总设计师。
“2016年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一年,如果要用几个关键字来表述的话,第一个就是紧张,第二个就是压力山大,第三个就是激动。”
“特别让我感到紧张的是2016年初,真空热实验期间,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补加的一台关键设备初期压力达不到要求。后来经过排查发现可能里面阀门有多余物,造成它的密封性不好。这件事我一想就感到后怕,如果这个问题在地面没有发现,到2017年在轨补加的时候出现的话,可能就会直接影响到2017年补加任务的完成。所以我们春节前后一直都在紧张检查多余物。因为我们载人航天始终要坚持零缺陷,不能留任何隐患。”
“航天员在轨平安驻留了30天,我紧张了30天,为了保证这一次天宫二号任务圆满成功,一共准备了340多个故障预案。因为有人在上面最担心的就是失压,万一舱顶发生泄漏,压力下降了,那么这时候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可能会危及航天员的安全。第二个就是害怕着火。这30天我基本上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就怕手机响,手机一响,有时候以为有什么事儿了,就特别紧张。”
中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顺利完成30天中期驻留和各项实验任务。2016年11月17日12点43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成功分离。
“这次航天员回来以后,对天宫二号评价非常高,他们形象地说叫两室一厅,豪华宾馆,在里面衣食住行都非常好,包括舱内的空气质量都非常好,应该说是评价最完美的一次。”
2016年11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16年度世界25项最佳发明。美国《时代》周刊评论:“中国凭借一己之力就完成了其它15国才能完成的任务。”
“展望2017年我们不能放松,不能懈怠,要确保明年四月份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进行三次推进剂补加;另外货运飞船还要开展和天宫二号的绕飞对接,快速交会对接,这也是一个新的技术。2017年的任务同样非常艰巨,但是我有信心,我相信明年的任务同样会像2016年一样圆满完成。”
港珠澳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设计使用寿命120年,被外媒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长约29.6公里,其中有约6.7公里为沉管海底隧道,隧道两端分别建两个人工岛与桥梁衔接。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也是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沉管海底隧道,此前,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为空白。
林鸣,1957年出生,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
“岛隧工程决定了港珠澳大桥在世界工程史上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正在创造一段新的工程历史和业绩。”
“2016年是大桥建设的第6个年头,感觉一年比一年有挑战,一年比一年更困难。2016年第一个问题是E33(第33节海底隧道沉管)的安装,就是东人工岛和沉管对接的程度,这个管是个曲线沉管。国际、全世界的专家都来看过,E33沉管把所有沉管挑战的问题都体现了。”
港珠澳大桥沉管海底隧道由33根沉管组成,每根沉管重量达8万吨,被称为“海上巨无霸”,比我国的航空母舰辽宁舰还要重,对接安装精度误差要求不超过4厘米。
“在沉管工程的系统的当中,最终接头的安装是最具风险的部分和最有挑战的部分。这个风险全部在海底下,根本看不到,它的质量非常难控制,这个东西有八万吨这么大的体量,要在水下定到两公分,挑战性在这。12月25日完成的那个4.8毫米。这个沉管研究了一年多,准备工作做了半年多,安装花了二个多月,完成了最难的沉管安装挑战。”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在40多米深的海底,数万吨水压下进行沉管对接,是道世界级难题,中国建设者创造的工程奇迹是被逼出来的。
“外海沉管安装方面全世界能干的国家就两个,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欧洲的荷兰,也就是一两家公司干,其他都不行。当时谈的时候,荷兰人说‘可以,你给我4个亿,我给你唱一首祈祷歌。今天你跟我签合同9亿,改天再找我13亿,一分都不能少’。”
经过三年多艰难攻关,林鸣团队终于攻克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术。2016年12月26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后一根沉管完成浇筑制造,将在2017年一季度择机进行海上对接,整个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将全线贯通。
“现在是渐入佳境,因为老天爷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连续安装了30个沉管,这在世界工程史上前所未有,谁也没有这个幸运。明年是决战的年头,最后还有两节管,采用我们研究了三年多的方法,要在一到一个半月里完成。最后要呈现给三地人民一个高品质、精致的珠江口地标性工程。”
孙才红,1966年出生,FAST工程的副总工艺师,馈源支撑系统总指挥,全程参与FAST工程建设。
“FAST是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口径最大,灵敏度也最高。”
“到FAST工作以后,是我一辈子当中最忙、最紧张的时候。2016是非常紧张的一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因为看到整体的工程已经完工了。”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4450块反射面单元,近9000根高强度钢索,相当于30个足球场面积。这个由我国科学家创新设计研发制造的“观天巨眼”,将在未来10年到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FAST肩负着五大科学目标:巡视中性氢,探索暗物质,探索暗能量,发现脉冲星,寻找地外文明。
“如果把FAST比作一只‘天眼’,馈源就是它的‘眼球’,所有收集到的宇宙信号都要汇集到这里,它是接收机。‘眼球’转动靠的是馈源支撑系统。如何用柔性钢索驱动实现馈源舱的大范围、高精度空间定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无先例可循。”
馈源支撑系统的原理就是,反射面外围的六个塔支撑着六根可以伸缩的钢索控制着馈源舱在空中的运动。
“在整个工程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尤其是像六索的控制,通过原型的调试才能确认它到底能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这个当时是我最担心的一方面。睡不着,吃不香,调试的时候基本上对于外面的世界没有感知,一心扑在这上面。”
“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调试,最后说不仅达到了,而且比预定的指标还要好一些,立马就觉得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地了。”
近5000名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其中,2016年9月25日,FAST望远镜落成启用。
“2017,我们期盼FAST经过持续调试,达到最佳灵敏度,倾听来自宇宙更多的声音,发现深空更多的奥秘,产生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代表性的科技大工程,这些超级工程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2016年,我们不仅收获了天宫二号、FAST望远镜、港珠澳大桥,还有长征五号大火箭首飞、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亮相、越来越密布的高铁网络,C919大飞机项目等等,大工程的背后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巨大进步,是无数科技功臣智慧与汗水的奉献。我们向他们致敬! 期待他们在2017年带给中国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