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在高校里,对老师来说,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非常难上的课。但是这门课又特别重要,因为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要立德树人。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近年来很多高校在思政课(思想政治课)上创新方式方法,让学生愿意上、喜欢上。
今年四月开始在网络上有一篇文章被热议:《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者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师徐川。文章经过微博一发出,单日阅读量就超过了200万, 300多个公众号转载。
坚定的理想信念、轻松幽默的语言,作为一名80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徐川以一种亲切可感的形象刷新了公众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这篇文章原本是为回答本校一个学生迷惑是否要入党的疑问,网络上的热烈反响,让徐川既意外又高兴,更加坚定了他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沟通互动的信心。
除了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比如微博微信和公众号,最新的技术也被引进教学,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正在体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历程。戴上眼镜体验者就变成了一个跟着长征队伍行走的红小鬼,他会亲身感受到雪山的陡峭和险峻,感受到生死一瞬间的涵义。
实际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高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都在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复旦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堂跟其他课相比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大多时间都是由学生在讲台上讲。每节课开课前老师会征询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让他们展开讨论。这节课上学生们就反腐会不会影响党的形象的争论进入白热化,最后竟然形成僵局。这时,作为思政课的老师,李冉就要上场引导大家客观看待问题了。
在李冉的课上,同学们自选的讨论话题紧紧围绕着当下的中国社会,“从社会政治生态看山西官场的塌方式沦陷”,“看中国当代教育”,甚至探讨“当我们被贴上中国式标签”等等话题,这让过去沉闷枯燥的思政课,翻转成为学生们针砭时弊讨论国事的大讲堂。不回避争议,这已经成为复旦思政课堂的一大特色,为了让这些最难讲的课变得学生爱听,复旦大学还思政课配备了强大的教师团队,不光是马列和政治,还有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心理学等各个专业的博士,他们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解答,还编写了难点解析系列丛书: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为什么反腐败斗争是长期复杂艰巨的?等等,这些文章的思路和角度让学生们在看待问题时有了自己判断的标准。
为了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许多高校围绕编好教材、建好队伍、讲好课程的总要求,努力把思政课办好,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教育部着力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通过教师培训、研讨会、教学观摩、微课教学比赛等方式,宣传推动这些有益探索,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校园既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也是培养三观的地方。思想政治课上好了,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而如果老师照本宣科一味说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要把这门难上的课上好,老师要摸清学生诉求,掌握学生特点,还需要开动脑筋,创新教学手段和话语表达,让思想政治课充满时代感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