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过去有句老话,叫“钱生钱容易,人生钱难”,它其实讲出了金融的作用,说的是发家致富离不开本钱。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越有钱的人越容易融到资,越是没钱的人越没处借钱。困难群众、贫困地区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常常都会遇到资金瓶颈。怎么突破?宁夏的一个小村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盐池县曾记畔村是宁夏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位于“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南缘,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自然条件恶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这个村子天上地下什么资源都没有。多少年来,村里人习惯了贫穷,过去采用的“输血式扶贫”的方法很难发挥作用。
盐池县曾记畔村支部书记朱玉国告诉记者:“因为输血这块,扶贫攻坚的时候,当时给了猪、给了羊,到4月份他来了,朱书记我没有粮食了。你的粮食呢?我的粮食叫猪吃了。猪呢?猪叫人吃了,完了嘛。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扶贫先扶志。2006年10月,曾记畔村被国务院确立为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村,并拨付了第一笔20万元的启动资金。按照互助资金的管理方式,老百姓要拿到这笔钱,必须要先入股,而且当年就要还钱,还要缴纳一定的占用费,相当于利息,这让很多村民接受不了。第一年互助资金总共20万,结果有8万元发不出去,谁都担心自己借了钱还不上。经过反复琢磨,朱玉国想出了五户联保的方式,风险共担。
村民陈自军正在热火朝天地盖房子,他告诉记者,因为他的妻子有眼病,几乎没有劳动能力,10年前刚实施五户联保时,他家很难找到联保人。
朱玉国想,互助资金扶贫资金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扶贫为目的,结果贫困户贷不上钱,怎么办呢?于是,村里实行了支部与贫困户一帮一,支部担保,但是钱必须得还上。
陈自军用贷来的钱买了羊,为了维护自己的信用,当年,陈自军从亲戚那里借钱把互助社的钱还上了。当时1000块钱只能买3只羊,就从这3只羊开始,经过艰难的起步,陈自军每年都从互助社里贷款,家里的羊越养越多。
现在陈自军家有3个羊圈,上百头羊。因为急于挣到钱给妻子治疗眼疾,陈自军今年想把步子迈得再大一点,再多贷点款,可是朱玉国却劝住了他。
既要让村民敢贷款,还要让他们有能力还款,这中间的平衡不是那么容易把握。早期互助社的资金总量小,任何一笔钱不回款都会影响第二年的借出额度。如果有个别借款村民不幸意外去世,再让他还贷,就有点不太人性了,但不还贷又不行,这该怎么办呢?
朱玉国去找平安保险公司谈,保险公司说没有这种业务。给一个村开辟一个新险种,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件新事物,也是件难事。朱玉国先后去了8次保险公司,最终谈成了这项特殊的保险,这在全宁夏自治区也是第一次,后来经扶贫办向全区推广后,保费从千分之四降成了千分之二点五,并从合作社的收益里统一支出,彻底保证了资金安全。
周志铭是宁夏自治区派到曾记畔村的第一书记,刚到村里时吓了一大跳:“我当时就想,第一,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贷款,第二,贷了款之后,还款的情况怎么样?老百姓信用怎么样?心里没有底。”
实际上,村里人贷款数额大,并不是一天形成的。村民牛生虎的儿子今年16岁,在银川市上艺术学校,学费、生活费一年需要1万多元,这在过去,是牛生虎想也不敢想的事儿。因为父母瘫痪多年,家庭负担重,在破旧的土窑洞他们住了30多年。牛生虎从互助合作社里拿到钱开始养羊。过了两年,仅仅依靠互助社里的钱有点不够用,他想到去信用社再贷点款,可是信用社不给贷。朱玉国对信用社说:“我(合作社)200多万块钱在你信用社帐上,他还不上你从这些钱里面扣,扣了我给他顶上。”
就这样,朱玉国以互助合作社为担保,逐步和信用社建立了捆绑贷款的机制,村民以互助社为杠杆,能够贷到5倍以上的贷款。
2016年,全曾记畔村700户人中600多户有贷款,总额达5000多万,户均贷款7万多元。一个村有这么高的贷款数量,难免会让人担心,这里会不会有偿还风险呢?盐池县王乐井信用社主任贺世芳告诉记者:“10年来,没有一笔逾期。”看来,朱玉国10年来苦心建立的村民信用体系发挥了作用。
曾记畔村的这种金融扶贫模式受到了自治区扶贫部门的关注,并推广到了全自治区。有了贷款,村民就有资金滚动投入养更多的羊。可是,养羊这个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这两年,当地羊的收购价有些下跌,村民的收入受了影响。
看着村民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养羊的劲头有点泄气,朱玉国又坐不住了。全乡有38万亩柠条,他想把现有的资源利用起来,解决养殖成本高和成本贵的问题。经过多方奔走,申请到了县里一个集体企业的项目,准备建一个饲料加工厂。
拿到了盼望中的设计图纸,村里有史以来第一家集体企业终于可以开工了。把柠条加工成饲料,大大降低了养殖的成本,会提高老百姓养羊的积极性。
2010年,国家工商总局给盐池滩羊颁发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它肉质好、营养高,可是要养好也不容易。朱玉国每年都请县城的农业专家给村民们讲课。为了进一步提高滩羊的品牌价值,也提升农民卖羊收入,他又邀请当地畜牧局的工作人员给每只羊都打上了耳标,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
10月的曾记畔村,温度已经降到了10度,村里的扶贫搬迁项目要抓紧推进,修房要统一安全标准和外观,朱玉国赶紧找村民开会讨论。开完会,村民们并没有散去,而是都涌到旁边一个信用社设立的便民服务点。因为开不出工资专门请人,朱玉国就变身为临时银行工作人员,取款、转账、缴电话费,银行有的服务,除了存款,这里都能干。
一天下来,朱玉国琢磨的都是村里的事。村里占地面积有50平方公里,每天忙忙碌碌,一个月光开车的油钱就得400元。
朱玉国原本就是个能人,前些年利用拖拉机帮人收割、在外打工挣了一些钱,盖了房、家里还开了个农家乐,可是当上村支书这些年,家里的事就有点顾不上了,对于这一点,他的妻子牛金霞也能看得明白:“他说也不图啥,作为一个人那就是,我是个村支书,官不管大小,大家都看得起我,就为人付出,人活世上就图一个名嘛。”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朱玉国说,他心中深埋着三个梦想:利用互助社的资金帮助村民购买医保、购买养老保险和奖励贫困生上大学。这也来自于他自己早年的经历。他12岁时,母亲就因为贫困无钱医治早早离开人世,考上中专以后又没有钱上学,只能离开学校,所以他几十年来就想有点能力必须把这些事做了。
这10年来,村里的人均收入从500多元增加到5000多元,在初步摆脱贫困的同时,互助社的资金池已经有了500多万元,每年缴纳的占用费也就是利息累积也达到了20多万元。按照规定,作为互助社的管理人员,可以提取占用费的60%作为管理费,但这60%中他们用了不到20%,另外的80%用于壮大互助资金,以及村子里的公益事业发展中。
2016年,朱玉国利用互助社节省下来的管理费用10多万元,给加入了合作社的500多户老百姓购买了医保。根据村里互助资金规模的发展趋势,老朱剩下的两个梦想也越来越近,明年初就能为入社村民购买养老保险。他说:“把民生三大问题解决在村里,然后还有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去看看,去慰问慰问,为啥不行?何乐而不为。”
盐池县委书记滑志敏说:“他为全村的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主要靠的就是带头人,要用心、用情、用脑子,光用心、用情不行,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思路、好的想法,还有敢于创新、敢于创造,金融扶贫不是靠打拼的那种勇气,靠的是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把金融扶贫工作向前推进。”
朱玉国和曾记畔村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扶贫走得通,能成功,应该坚持下去推广开来。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具体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现在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只有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盯紧问题不放松,认准出路不松劲,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