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美国东部时间11月8日,是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美国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将迎来终极对决。从一开始,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就显现出不一般的热闹,丑闻频出,猛料不断。如今,你死我活、打到最后的两名候选人,已经在相互攻击中爆出了太多的负面信息,也激起选民前所未有的反感。德国新闻电视台的评论称,“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本该是描画渲染‘美国梦’的时刻,如今却是乱象丛生,反而成为美国社会分裂的写照。”
美国东部时间11月5日,内华达州里诺市,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在竞选演讲时虚惊一场。这名男子立刻被突击队员和警员带走,但在他身上并没有发现枪支。男子获释后说自己当时只是举起了一块写着“共和党人反对特朗普”的标语牌。共和党候选人遭到“共和党人的反对”,这并非玩笑。
而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则在竞选的最后时刻遭到“邮件门”的再度冲击。
10月28日,美国联邦调查局突然宣称,因为出现了新的线索与证据,要重启三个月前已停止的“邮件门”调查,目的是查明希拉里在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违规利用私人邮箱收发公务邮件,是否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严重后果。这一决定使得希拉里对特朗普的民意领先优势迅速下滑。
9天后,11月6日,联邦调查局又宣布,还是不建议就“邮件门”起诉希拉里。希拉里虽逃过一劫,但像这样“史无前例”的事件在这一次美国大选中,却是层出不穷。
“美国进入了一个撒谎的季节。”在大选刚刚拉开帷幕时,美联社就曾如此形容被称为“美式民主核心”的总统选举。果然,整个大选过程充斥着相互指责和真假莫辨的言论,三场关键的电视辩论更是集中展现了这种种乱象。
辩论中,希拉里说:“特朗普认为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是由中国制造的。”特朗普回应:“我没有,我没那样说,我不会那样说。”然而事实是:在2012年11月6日,特朗普确实曾在社交网站表示:“全球变暖的概念是中国人创造的,目的是削弱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反观希拉里,也有公开撒谎的尴尬时刻。特朗普说:“你想要批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希拉里说:“在最终谈判时,条款通过时,我曾表示过反对。”特朗普说:“你称它是贸易协定的黄金标准,你说这是你见过的最好的贸易协定。”
4年前,希拉里的确说过这样的话。2012年11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曾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贸易协定设定了黄金标准,开启了自由透明公平的贸易。”
首场辩论结束后,美国媒体做了两朵词汇云,发现希拉里说得最多的的是“人民”,特朗普提得最多的是“国家”。但选民对此的观感却完全不同。一位美国纽约市民表示:“我认为这样的选战令人非常厌恶。我们的孩子们看到电视上的(竞选)广告,看到的他们(总统候选人)丑陋的样子,我觉得这是糟糕的范例。”
10月9日,美国大选第二场电视辩论。在那之前两天,一段11年前的录音被曝光。录音中,特朗普炫耀自己借助名人身份对女性为所欲为。
丑闻曝光,也成为两天后电视辩论的焦点。希拉里指责:“每个人都可以得出结论,视(音)频中的这个人,讲台上的这个人,是不是尊重女性,而他从未就此对任何人道歉。”面对希拉里的攻击,特朗普的的反击也令人大跌眼镜。他说:“如果你看看比尔·克林顿,他比我更糟。我只是说说,而他是行动派。在美国政治历史上,没有人比他更不尊重女性。”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9日21:00,第三场辩论揭开帷幕。尽管和前两场辩论相比,第三场辩论较多涉及了美国的内政外交,但在互相揭短的热烈氛围中,选民最关心的政策问题仍然成了配角。
互相攻击、谎言丛生,据美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的联合民调显示,希拉里和特朗普已成为近30年来最不受欢迎的两名总统候选人。就连美国国务卿克里,也公开表示感到难堪:“坦率地说,这次大选确实有损美国的海外形象,很多时候是彻底的尴尬和难堪。我自己曾在2004年参加过大选,我知道当时也出现过几次不合规范的情形,但是我实在无法想象,这次总统候选人辩论,竟然完全没有聚焦在实质内容上。”
美国总统大选,实际上就是从民主、共和两党推出的两个候选人中选择一个。而路透社的调查则显示,近一半美国选民表示,自己支持希拉里或特朗普,主要是为了不让另外一方赢。
在两党制的政治框架下,总统候选人的选定是由党内的少数精英决定的。2016年7月22日,就在民主党全国大会召开前,维基解密透露了该党内部的2万封邮件。邮件显示,为了确保希拉里从党内初选中胜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与媒体勾结,刻意抹黑当时的另一位党内候选人桑德斯。
比如,在讨论发布一条打击桑德斯的新闻时,民主党新闻秘书长马克-普斯滕巴赫就在邮件中写到:“我们应该把这条新闻先透给《华盛顿邮报》记者葛瑞格-萨尔真特,……赶在其他媒体前先报出去,这样能控制故事的叙述。不然其他媒体的报道角度不一定对我们有好处。”
这让桑德斯的支持者极为愤怒,新墨西哥州民主党全国大会代表托娜-斯巴克斯说:“很显然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不希望他(桑德斯)胜出,也不愿意调查那些非法的竞选行为,他们不关心桑德斯是否是个好竞选人,他们已经内定了想让希拉里胜出。”
不仅如此,根据维基解密公开的信息,在党内初选阶段,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代理主席布拉齐尔,曾利用职务之便提前向希拉里竞选团队泄露了电视辩论时她将被问到的问题。
美国宪法规定,年龄高于35岁,在美国出生并居住14年以上的美国公民都可以参选总统。看起来,这个范围非常之广大。但事实上,最后能成为总统候选人的只可能是两种人:要么是自己有着极强经济实力的大富翁,如特朗普;要么是得到华盛顿与华尔街支持的政治精英,像希拉里。
因为美国的选举制度决定了,要想获胜,竞选人必须拥有巨额的竞选资金。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耗资6690万美元,2004年上升到7.179亿美元,不到30年增长到10倍以上,而最近10多年又涨了10多倍。
即使是亿万富翁特朗普,一度宣称要自掏腰包竞选,免受利益集团影响;但到今年5月初也表示已经消耗不起,准备筹集大额捐款。仅在8月份,特朗普就筹集竞选资金3670万美元,不过仍少于希拉里的5230万美元。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和希拉里这对竞选对手,曾经也有着复杂的钱权交易。希拉里曾接受特朗普的政治捐款,还是他的婚礼座上宾。“我们的政治系统坏掉了。我给了很多人钱。我以前是商人,只要他们要,我就给钱。当我需要他们的帮助,哪怕两三年后,我给他们打电话,他们都会帮我,这就是坏掉的系统。”特朗普说。他还说:“希拉里·克林顿,我说‘来我的婚礼’,她就来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她别无选择,因为我给钱了。”
上世纪70年代“水门丑闻”后,美国曾对政治捐款上限作出设定。但2010年美国最高法院以“政治捐款属言论自由的一种”为由,裁定政府对政治捐款做出限制属于违宪;2014年,美国最高法院进一步取消了个人对候选人和政党的捐款上限。
旨在为竞选融资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PAC)”因此成为美国选举政治中的重要角色。这些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可以在“不与候选人有任何联系”的前提下,不受限制地接受政治捐款。名义上它们不受政党领导人指挥,但实际上却会旗帜鲜明地选择支持某一候选人,成为连接捐款人和候选人的“金钱通道”。
2016年4月15日,《华盛顿邮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月底,美国大企业和富人阶层在2016大选中已向“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6亿美元,其中,41%的款项来自50个超级富豪家族。
金钱可以通过选举转化为政治力量,一旦总统候选人当选,“投桃报李”是必然的结果。
克林顿基金会成立于2001年,由希拉里的丈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卸任后创立,属于全球性非政府组织。据美国媒体统计,该基金会至今收到捐款共计近20亿美元,捐款方包括大企业和外国政府。
美国知名博主马德云认为:“被选出来的政客是政府代表,理应该代表人民的声音,他们始终都为人民发声吗?还是为自己的利益发声?金钱、企业利益一直都被卷入政治进程中,关于职位明码标价,捐款多少相应获得什么待遇,这些都不新鲜。”
“金钱是政治的母乳”可以说是对当代美国政治一针见血的描述。就连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也曾坦言:“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的金钱政治对美国政治体系构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上,两名总统候选人一起捧着一块牌子: 上面写着“终点临近”。此时此刻已经接近美国东部时间11月8日7点,美国选民开始陆续投出手中的选票,这场喧嚣的大选即将跑到终点,划上句号。但是真的就是句号吗?这样一场夹杂着丑闻、谎言、权钱交易的大选,难以引发人们关于国家未来的思考,却透支了太多的政治信用。这场闹剧,也无疑让人们更加看清了美式民主的虚伪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