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稚气未脱的红小鬼今天也是九旬老人,风华正茂的年青人今天已是百岁人瑞。他们走过的长长的路,既曲折又光荣,写满了故事和传奇。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位老人,今年已经104岁了。1933年她参加红军时,刚刚20岁。
今年9月21日,在北京一个居民小区里,104岁的老红军王定国和同样也是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会面,两位百岁老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他们都是四川老乡,王定国1913年出生在营山县安化乡的一个贫苦家庭,她1933年入党,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
今年已经104岁的王定国老人家虽然行动自如,但是老人现在不爱说话。2010年,《焦点访谈》记者曾经采访过王定国,当时王定国98岁。
1996年,当时94岁的王定国画了一幅画—强渡嘉陵江,画的是1935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的情景。
1935年3月,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几万名红军强渡嘉陵江,当时王定国就在其中一条船上。在国民党部队的层层拦截和敌机的狂轰乱炸下,王定国眼看着身边的很多战友牺牲在江中。
强渡成功的红军登岸后,歼敌1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200多里的防线,为中央红军的胜利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绵延2万多里的长征路上危机重重,红军战士们还要忍冻挨饿,很多红军战士饿死在路上。饥饿也使王定国骨瘦如柴,当时她的体重还不到25公斤。
当时,王定国在红四方面军的前进剧团,她主要负责剧团演出的道具和演员化妆。在长征途中,剧团就是啦啦队,她们唱歌、跳舞,为红军战士鼓劲、加油。部队行军时,剧团要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剧团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因此,剧团要比别人多走一倍的路。长征路上王定国共翻越了5座大雪山,走了3遍草地。在一次翻越雪山的时候,她的一根脚趾冻掉了。
在一次战斗中,王定国右腿被流弹击伤,剧团到达甘肃凉州时,她的右腿又挨了一枪,腿完全麻木了,天冷血流出来也冻成了冰,她包扎了一下照样行军。她说:“要有意志,你做一件事情要做到完,要完成得好,对人民有利。”
1937年9月,王定国与时任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谢觉哉结婚。新中国成立后,王定国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她也经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磨难,72岁一起车祸使她脊椎受伤,75岁,癌症切除手术在她身上留下了30多厘米的疤痕,但是老人依然乐观坚强。在70多岁以后,王定国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
王定国说,活着就要有用。晚年的她热心社会活动,投身公益事业。她参与筹建了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她参加创建了“中国文物学会”、“中国长城学会”;她还发起了“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并出任终身名誉会长。如今,104岁的王定国老人,在北京和子孙生活在一起,过着安详的日子。
一说起长征,必然会提到遵义。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也就是在那一刻,一个遵义城外的放牛娃,非要跟上红军走,这一走,就是80年。
红军街是贵州遵义一条红色旅游商业街,木栏青瓦,雕花门窗,带有浓郁的黔北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街巷深处,住着一位老红军李光。
1920年,李光老人出生在遵义县四面山,童年生活给他留下的是苦难的记忆。那时,贫苦的生活甚至让李光连饭都吃不上。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天险,来到李光的家乡遵义,李光说,红军是他所见的第一支“不欺负老百姓的队伍”,很多人都愿意参加红军。于是,14岁的李光也跟着当地很多人一起参加了红军,从放牛娃变成了一名红军战士,开始了长征。
李光老人告诉记者:“长征当中我们牺牲了很多人,好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与革命战士都牺牲在了草地。我是三次过草地,两次爬雪山。我们五军团是在1936年10月16日到的陕北,三个方面军会师是在陕北会师的。7万红军在会师的时候只有1万多人,我们一直到抗战把日本消灭了,又跟国民党打,我们都没有失败。”
李光跟着革命的队伍南征北战,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当上了遵义军分区武装部副部长。转业后,他先后担任建设局、劳动局局长、遵义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87年,离休后的李光担任遵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他把目光投向了教育事业,贫困山区的孩子成了他深深的牵挂。
1994年底,遵义市关心下一代协会组织的一次捐款活动中,李光老人第一次来到海龙镇桂花小学。回来后,桂花小学的艰苦条件,贫困孩子的生活状况让李光十分牵挂。因为自身的经历,他觉得孩子不能不读书,没有文化会吃亏。
说到没文化吃的亏,有件事至今留在老人的记忆里,那是在抗战期间,上级夜间下达“拂晓出发”的指示,作为营长的他不懂“拂晓”的意思,结果到第二天天大亮才出发,导致所在部队遭受损失,这成为李光一生的沉痛教训。
李光说:“有一个黄昏有一个拂晓,我说黄昏是什么?拂晓是什么?就因为这个我受了处分,营长马上就把我撤职当了连长,我都不懂这些。”
想到自己的经历,李光老人觉得一定要让现在的孩子有书读,于是他买了100套棉衣亲自送到桂花小学孩子们的手上,并现场捐赠5000元,用于学校买红旗、做课桌。
对待贫困学生,李光慷慨大方,可生活中,他却是一位十分简朴的老人。李光老人的女儿李晓容告诉记者:“你看他的衬衣穿了好多年还都是补的,都是去乡下买一个那种老衣服穿。”
1995年,老人的孙辈中出了第一个大学生,老人很高兴,家里人以为老人会多给孩子些钱,可结果却出乎家人意料,老人只给了孩子200元。李晓容说:“给了我们那个侄儿200块钱,没有多余的。那时候的大学不像现在的大学还可以贷款什么的,我们三妹一家都是这家去借点,那家去借点。”
从1994年起,李光每年都用退休金救助贫困山村的学生,许多孩子受李光的资助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在李光老人家中,还留存着很多受过老人资助的学生写来的信件。
20多年里,老人拿出了毕生的积蓄,先后帮助近2000名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累计达捐资40多万元。1998年,桂花小学更名为“李光小学”。
老人给贫困山区的孩子送来了爱和温暖,也给许多贫寒的学子带来了命运的转机。18年前受老人资助的贫困学生陆均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虽然收入不多,但现在陆均每年都会从自己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他说:“一方面是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改变贫困山区的孩子;另外一方面希望李光老红军的精神在这里能够得到传承。”
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这些老人身上,我们看到,这些80年前从雪山草地走过的战士,仍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还在宣示、还在播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的长征还没有结束。沿着他们走来的路,我们的新长征,也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