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有这样一首儿歌,它唱到:“松软软的海滩金黄黄的沙,赶海的小姑娘光着小脚丫,珊瑚礁上捡起了一枚海螺,抓住了水洼里一只对虾”,这首歌叫《赶海的 小姑娘》。那时候,赶海不仅是儿童欢快的游戏,更是沿海地区重要的生产方式。在潮涨潮落之间,海岸滩涂上就有许多搁浅的鱼虾螺贝,成为海洋对人类恩赐。可 近些年,赶海的收获越来越少,在某些地区甚至绝迹,这是为什么?
不久前,记者来到山东莱州湾的一处码头,正好遇上一批刚刚捕捞海螺归来的渔民。记者看到他们用来捕捞海螺的笼子,大部分都是空的。
山东莱州湾自古以来盛产渔产品,为什么会出现今天的这种状况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专家告诉记者,这与当地渔民传统的海洋捕捞方式有关。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涛说:“一般普通的渔民作业方式是拖网,有些渔民把网设得很密,一些小的生物还没长大就被拖上来了,叫绝户网,对渔业资源 造成破坏,这种作业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破坏了底质。一是把底质环境破坏了,二是在拖的过程中造成了生物的死亡,生物死亡了就引起腐败,腐败了就破坏水 质。”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表示:“使我们的渔业资源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也在持续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它相关的一些产卵场都被破坏,所以有不少人认为渤海已经形成了海洋沙漠。”
过度捕捞以及绝户网、水枪等工具的非法使用,不仅使得渔业资源日益匮乏,更可怕的是使得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惨遭釜底抽薪式的破坏。那么这种状况是否有办法改变呢?就在同一个码头,记者又遇到了另外一批捕捞海螺的渔民,他们却是满载而归。
既然在同一片海域作业,为什么差距会如此之大呢?山东芙蓉岛某海洋牧场总经理阚仁涛介绍:“以前传统的捕捞方式,就是谁抢到就是谁的,谁抓到就是谁的,不管多大小的拿过来就是自己的,他们所采取的区域没有进行海洋牧场的建设,这样的话今年有了,明年不一定有。”
阚仁涛所说的海洋牧场在距离海岸30公里的大海深处,是我国首批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之一。那么什么是海洋牧场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研 究海洋的最权威机构之一,该所的曾呈奎院士于1965年率先提出“海洋牧场”概念,成为全世界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人。在海洋研究所里,记者看到了海洋牧场 的模型。
杨红生介绍:“这是一个陆海统筹的现代海洋牧场模型,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个是陆地部分,一个是海区部分。在陆地有很多设施,比如有资源环境监测中 心,有食品,有产品质检中心,有水产品经营加工厂。整个海区分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在6米浅,这是滨海湿地,滨海湿地是自然之肾,是生物超市,所以在这 个区域基本上没做什么设施的布局。在草场这块做了耐盐植物,这一块放了礁体,增加一些藻类,可以说做海底森林;这个板块6米到15米之间我们放了装置,包 括有筏式的贝藻养殖区,上面有贝藻,另外还放了一些鱼礁,这个区可以叫做筑巢引凤;再往下就到了15米深的地方,做了一些大型的网箱养殖群或者养殖工厂, 主要重点开展鱼类的养殖。”
事实上,海洋牧场的概念并不是一下子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本身就反映出我国科研人员对海洋认识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曾经历了紫菜海带、 对虾、海湾扇贝人工养殖的三次浪潮。它向人们提供了当时急需的碘、高质量蛋白和肉类,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本质仍然是以索取为第一目的养殖方式。
海水养殖,表面上看能使海产品产量迅速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并没有太大作用,甚至因此导致局部环境的破坏。建设海洋牧场首先要解决的 就是恢复生态环境,所谓“生态优先,先场后牧”。而科学建设各种海底礁体是恢复生态,构建海洋牧场的第一步。在现场记者看到了石块礁、牡蛎壳海珍礁和集鱼 礁三种不同的礁体样品,4年前它们已经被投入到海底。
记者与海洋牧场的负责人一起乘船来到海洋牧场的中心。它的陆地部分是整个牧场的指挥中心和后期加工基地,而养殖部分则在距离海岸线30公里的深海,设计规模为28万亩,目前已经建成16万亩。
经过4年的建设,如今,在海底礁体上已经长起了藻类,大量鱼群和虾蟹贝类返回到它们世代繁衍的家园,生态环境从海面到海底也得到初步改善,海底沙漠 已基本消失。如今,莱州湾芙蓉岛海域已经建成了山东省最大规模的贝类、藻类、海参的立体生态方,还实现了全省最大规模的海洋农业物联网覆盖,全程智能化管 理。
由于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原来单打独斗的190多户渔民也纷纷加入到合作社中,在海洋牧场上耕耘收获。他们从渔民变成了海上牧民,从单纯的索取者变成了海洋的建设者、经营者。
海洋牧场不是简单的海产养殖,它代表着一种崭新的业态,不仅是对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转变。过去一味向海洋索取,结果掏空了家 底,而只有与海洋和谐相处,才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不过专家也提醒,尽管海洋牧场拥有诸多优势,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杨红生告诉记者:“海洋牧场不是说随便扔几块石头就是海洋牧场了,必须是科学地、规范地、标准地来建设。另外对于海洋牧场的建设大家不能一哄而上,所谓的大跃进的办法我认为都不科学,要针对不同的需求来构建不同的海洋牧场,我们正在做一些相关专著的编写和标准的制订。”
恢复海洋生物资源,需要杜绝过度捕捞,也需要大力改善环境。专家介绍,现在,整个渤海沿岸共有57个排污口,每年排放70万吨污染物,这给中国近海 特别是渤海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也在不断蚕食海岸。填海不仅破坏了湿地、滩涂,也会改变近岸洋流流向,降低海水自净能力,因此,恢复海洋 生态必须遏制陆缘污染。这是源头和根本,是不能回避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