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CCTV1直播网』,本站易记域名『CCTV1.TVCCTV1节目表
当前位置:直播首页 >> CCTV1栏目 >> 焦点访谈 >> 正文

焦点访谈 20160719 闽宁协作的“扶贫经”

焦点访谈时间:2016-07-19来源:央视网收藏本页报错

宁夏中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属于国家级六盘山特殊连片困难地区,历史上曾经被称为“苦瘠甲天下”。这里山大沟深,极度缺水,自然条件很差,吃水难、行路 难、种粮难,很多地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国际组织曾经推算,这里聚集的人口超过了它最大承载量的20多倍,从这个角度 来说,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发展。1996年5月,福建、宁夏两省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央“两个大局”的 战略思想和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决定全面开展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启动闽宁扶贫计划,建立机制并互派干部。20年过去了,效果如何呢?记者走进了 宁夏永宁县的闽宁镇。闽是福建的简称,宁是宁夏的简称。闽宁镇,就是一个福建对口扶贫宁夏而新兴的乡镇。

正在修剪葡萄枝蔓的女子叫铁梅,是闽宁镇种葡萄的一把好手,村里人叫她“土专家”。如今她看到有的葡萄叶子出了问题,立即请来镇上真正的专家。

铁梅种了100多亩地,其中葡萄20多亩。她告诉记者,去年葡萄卖了4万元,玉米卖了3万多元,除了投资能收入四、五万元钱。

铁梅说自己刚刚挑头成立了一个农业合作社,准备集中社员的土地,结合自己的技术大面积种植葡萄。这个地区因为独特的自然条件能够种植出高品质的酿酒 葡萄,已经形成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但就在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起源于来自20年前宁夏西海 固的生态移民。

永宁县县委书记钱克孝说:“第二次(1997年)闵宁对口合作的扶贫工作会议,提出来在贺兰山东麓有水源的地方建一个闵宁村,主要解决高原山区,山大沟深这些老百姓生活条件不适宜的问题,要把人搬到有水源的地方进行扶贫开发。”

位于银川市西部贺兰山下的西干渠旁边,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如果引来黄河水,就能进行生产,发展经济。两省决定在此建一个移民村,作为福建对口 帮扶的窗口和平台,接受来自西海固地区西吉县、海原县1000户因生存条件恶劣而搬迁的移民,起名为闽宁村。原来这里是风沙大的荒漠,根本就没有人居住, 当时尽管引来了水,各种生产生活条件还都不具备。福建对口支援派来一批干部、技术人员和教师,帮助修路、修渠,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尤其是注重培训移民的 技能,让他们能够留下来发展。

福建省第九批援宁工作队领队陈星说:“我们办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通过培训的方式,使这些百姓掌握一定的技能。还有我们在这里也引进了一些企业,通过群众到里面去务工、去生产,一方面提高他的技能,后面也为他能够自己出来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个不毛之地的戈壁荒滩靠什么吸引来企业,从无到有地发展产业呢?在闽宁两地政府的牵线下,福建商人发现了这里的商机:“宁夏是干旱地方,全世界独一无二,宁夏这个地方不讲年份的种葡萄的产区,全球做不到,就唯有宁夏,所以这个地方条件非常好。”

自然条件固然适合种植优质葡萄,更吸引企业的是闵宁协作建立的一套保障机制,就这样十几个亿的钱投入到了戈壁滩上。福建投资人说:“真的是福建跟宁 夏对口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怎么不去别的地方呢,因为有这种合作。葡萄也种了,酒庄也建了,酒也在销售。我们今年半年之内就国际比赛三次,我今年拿了四金四 银,在巴黎比利时比赛。”

在福建的帮助下,闽宁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步完善,产业也有了很大起色,吸引了更多的山区移民到这里安家落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自治 区党委政府2001年决定把闽宁村升格为闽宁镇,更好地促进闽宁协作和扶贫开发。如今闽宁镇已经从最早的1000户3000多人升至8000多户6万多 人,逐步培育了4个支柱产业:种葡萄、养黄牛、输劳务、建园区。沿着贺兰山东麓已经形成大规模的葡萄和葡萄酒产业,闵宁镇种植葡萄面积达到了6.2万亩, 葡萄酒的产量达到2.6万吨以上,整个产业带动了镇上4000多人就业,从西海固移民来的铁梅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整整在葡萄园里打工了6年,学到了种植葡 萄的技能后,回来自已创业致富,今年她如愿以偿,盖起了新楼房。

盖了房,铁梅了了一桩心事,她还想为农业合作社事业谋划更大的发展:“今年政府又给我贷款了15万块钱,支持我,自己干一点,两个儿子媳妇也上班,一年收入将近达到20多万。”

像铁梅这样学技术致富的在闽宁镇并不少见。同村也是从西海固迁移过来的马田军如今成立了养牛协会,自己在家养了40多头牛。老马养的都是品种好的肉 牛,他的牛肉在附近市场供不应求。而他养牛的诀窍就在科学配料:“我们县上一年组织几次学习培训,我们经常去参观好经验。现在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必须要 赶上去,死脑筋不行。”

政府大力扶植当地的畜牧养殖产业,全镇有两家龙头企业,再加上像老马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和散户养殖,现在全镇肉牛存栏达到了1.6万头。养殖业成为闽宁镇的第二大产业。

如今在闽宁镇,由于几项特色产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大批劳动力就业,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过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钱书记告诉记者:“闽宁镇老百姓可以不出家门,就近打工,务工的成本降低了,老百姓自身的收入增加了。叫农业产业工人了,不再是原来定义上的这种农 民。闵宁合作这20年,当初从1997年刚搬迁初期的老百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500元,到2015年底达到10361元,收入增长了20倍,可以说一 年一翻。”

福建对口扶贫宁夏,当然不仅仅是新兴了一个闽宁镇。20年来,通过闽宁协作,宁夏西海固地区已经建立了160个各种各类的闽宁示范村,搬迁后找到致 富门路的老百姓告别了贫困。但西海固地区的贫困人口不可能都通过搬迁移民方式解决,还有更多的人要解决就地脱贫,闽宁合作又会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哪些变化?

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国家级贫困县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农民们说,种土豆现在能赚这么多钱,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10年前由于道路还没有修通,交 通闭塞,沟通不畅,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虽然山地适宜种植土豆,但是没有人收购,无奈地烂在地头的土豆成了农民心头的痛。闽宁合作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立足贫 困地区的特色和实际,如何围绕土豆做文章去发展产业。

为了给西吉的土豆找销路和深加工,福建援宁干部盯上了从事食品蔬菜营销的企业。国圣公司应邀来西吉考察了十几次,最终决定在这里建厂投资,致力土豆的深加工研发。

急需脱贫的西吉农民在国圣公司一进入,就眼前一亮。国圣公司利用自己成熟的营销渠道,当年就为西吉向全国十几个省市销售了几万吨土豆,而且还把小小 的土豆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休闲食品。国圣公司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主要还是致力于新品的研发、深加工。我们把园区整个品种多一点,我们当时讲做10个 亿,10万吨,10个亿,安排就业预计四到五千人。”

土豆的深加工产品让种了一辈子土豆的当地农民大开眼界。现在西吉的农民已经不再闷头种土豆了,他们开始主动学习科学种植研究市场了。

培育壮大传统养种业是农民脱贫的一个重要渠道,闽宁协作在多年实践中还形成了一些因地制宜的独特生产合作模式。华林公司是一家福建在西吉利用当地气 候条件,投资生产冷凉蔬菜生产的大型企业,租用当地农民土地建大棚。一方面土地流转,老百姓能够挣到一部分钱,另外通过在华林基地打工,他们一年可以也挣 一、两万块钱。

以前西吉农民各家各户自己耕种土地种植蔬菜,但由于市场信息不畅,种植面积小,很难抵御市场的冲击,种好的菜烂在了地里是常有的事,现在实现了规模化、集中化生产,收入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闽宁合作20年来,西吉老百姓的年平均收入由500多元增长到了今天的6000多元,老百姓盖上了自己的砖瓦房,以前的土胚房已经成为了历史。

福建省第九批援宁工作队领队陈星表示:“我想闽宁协作,其实它所起的就是一个示范和带动的作用,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脱贫,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观念的转变,促使他们在观念、在理念上面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通过闽宁协作,西海固地区的老百姓生活有了新村落,生产有了新方式,发展有了新产业,致富有了新路径,地区面貌焕然一新,而这些新,最根本还是来自 于人观念的更新。来自福建的帮扶,不仅是物质上和人才上的支持,他们更带来了致富信息和新的观念,为相对闭塞落后的地区打开了一扇窗,让这里的老百姓看到 了脱贫致富的丰富的可能性,让他们对摆脱贫困生活有了信心,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24 CCTV1在线直播 www.cctv1.tv CCTV1直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留言建议 免责声明 CCTV1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