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州东北角,是个石漠化严重的贫困地区,特别不适合粮食种植。但这里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好、雨水足,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找到合适的脱贫道路,当地政府没少花心思。可是乡亲的致富路就像山里的羊肠路,总难免会遇到曲折。
贵州省晴隆县马场乡,这里的半山腰上,一排排漂亮的房舍、整整齐齐依山而建,看上去却不像是住宅。记者走进去一看,一栋栋房舍空无一物。这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这漂亮的房舍是羊圈。数了一下,有12栋。
这羊舍,原来满满的都是羊,可现在只有两三户在养,连一百只都不到了。
记者在羊舍外墙看到一条标语,“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带领全村共奔小康”,这说明养羊是当地政府扶贫惠农、发展地方支柱产业的主要方向。可为什么这里的农民却 把羊都处理掉了呢?记者联系到村民所说的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见到了负责人张大权。张大权一直从事畜牧工作,也是晴隆县最早推动养羊的人。
据介绍,连年的开垦,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晴隆县过去的传统产业是玉米,种一坡,收一筐,是石漠化土地的典型写照。
种草可以减少石漠化土地的水土流失,养羊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链。有了这个想法,恰好畜牧局有一笔10万元的项目资金,张大权就发展了17户农民养羊。
张大权负责种羊育种,交给农户喂养,下了小羊羔,养大后再以利润分成的方式,适合做种羊的他来回收,分派给其他农户饲养,不适合做种羊的,农户直接卖到市场上,获得收益。这样几年下来,有178户农民跟着张大权赚了钱,这一做法受到了当时晴隆县领导的重视。2000年,单独成立了今天的草地畜牧中心,作为地方扶贫重点项目,发展羊产业。
培育高山草场,种植优质牧草,农户分别可以在种草和养羊两方面受益,草地中心在几个乡镇做试点,农户养10只羊就可以解决温饱,30只羊就可以脱贫致富,吸引了很多农户的参与,晴隆的羊产业逐年壮大,从最初的10万元投资发展到6000多万元、上千养殖户的规模。然而2012年,这种逐步发展的模式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县里决定把养羊作为重点,全面普及,大干快上。
2011年投入一千多万,2012年就猛增到一个多亿。为了加快发展羊产业,县里一方面吸引肉类加工等企业入驻晴隆,以完善羊经济的产业链,一方面要求全县各乡镇迅速扩大养殖规模。为此,县里出台政策,每个农户只要愿意养羊,就可以获得4000元补贴,用来修羊舍,还可以获得两年期三万元无息贷款,用于买羊。
乡镇干部们在完成任务上做到了雷厉风行。当初提出的口号是“像养猪一样养羊,像种粮一样种草”,各乡镇都展开了大动员。在广泛宣传和政策激励下,群众踊跃参与。各乡都建起很多羊圈,几乎每个村都能听到咩咩的叫声,马场乡这12栋漂亮的羊舍就是在那时候修起来的。仅仅一年左右光景,晴隆的饲养总量从之前的17万只羊猛增到37万只,翻了一倍多,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草地中心培育的种羊已经无法满足全县的需求,农户们为了养羊,也为了贪图便宜,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地,一群群地把羊买回来饲养。引进的品种有的不适合在当地饲养,把疾病也带了进来。
光照镇野卖冲村的张小虎就是在这时候用了三个户头,贷款9万,买回130多只羊。
选种是养殖业最重要的一环,能否适应本地气候环境、种群优劣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指导。可张小虎的想法很简单,有公有母就能繁殖,在没有专业技术指导的情况下买回了一群羊。
科学养殖应该种草与养羊同步发展,可很多村民都没有种草,而是漫山遍野去放养。天然草地载畜量很低,羊吃不饱。吃不饱抵抗力就会下降,当初农民从各地成群买回来的羊,很多没有做过防疫,隐患一触即发。
夏天没有养肥的羊到了冬天开始生病,一个传染一个,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个别有农户家的羊死亡率达到60%。
草地畜牧中心负责对全县的羊产业进行防疫、治病和监控。但是突然猛增的数量,让草地中心在人力物力上显得力不从心。
张小虎家本来就比较贫困,贷款买来的130只羊,到最后剩下80多只,而且大多很瘦,卖不上价钱。张小虎不敢再冒险,把羊都卖掉了,赔了五万块钱。
当年的疫情虽然最终得到控制,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2012年,活羊的市场价格比较高,加上晴隆县农户大量买入羊群,也助推了周边羊价,而现在市场价格远不如当初的好。范兴祥当年买了50只羊,虽然躲过了疫情,但是因为不擅长饲养管理,产下16只小羊羔只成活了4只,看到市场行情不好,失去了耐心,把本应该用来繁殖小羊羔的大羊卖掉了一半。
这羊的饲养,至少要三年:第一年选种羊,养好;第二年保羊羔成活率;第三年卖掉长大的小羊,才能赚钱。而且市场上价格高的羊都是出肉率高、品种好的羊,农户们自己引进的羊群,出肉率低,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自然卖不上好价钱。
一 味追求数量上的快速增长,配套措施又没有跟上,使不少农户致富不成,反受损失,失去了继续养羊的积极性。其实,在晴隆养羊作为发展方向并没有错。在晴隆县 另外几个乡镇,记者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这几个乡镇一直在草地中心指导下发展专业化养殖,不少村民已经脱贫致富。范兴元是马丁村的一个养羊大户,马丁村一直 在草地中心指导下养羊,渐渐地变成了一个有5000只羊的专业村。
马丁村从养羊之初,就有计划退耕种草,如今5000只羊,2万亩草场,羊都吃不完。老范家过去养的是黑山羊,出肉率很低,也卖不上价钱,2013年,在草地中心推荐下,更换了品种,买了40多只绵羊,第二年就繁育到100多只,收入5万多元,如今价格虽然下滑,可是老范卖掉的都是繁育出来的羊都是净赚。
农户们在每一个饲养环节,都得到了草地中心的指导。
李国祥过去在外地打工,2015年在草地中心接受了7个月培训后,加入了本村的养羊合作社。草地中心给合作社选配了更高产的品种,指导社员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羊的出肉率大大提高,市场毛羊每斤才10块钱左右,而他们的羊被当地肉食加工企业16元收走。
不管市场如何变化,通过精细化管理养殖的优质品种,还是有不错的价格和需求。专业化的产业发展,需要按科学规律办事。有过一次深刻的教训,晴隆县也开始重新认识和规划羊产业的发展。
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是许多贫困地区的选择,但是选对了路,如何走好这可是大有讲究的。就像晴隆,本来养羊的成效一直不错,但是从盲目扩大规模、急剧增加数量开 始,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可见致富的愿望再急迫,也要尊重客观规律,盲目求快,拍脑袋决策,那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目前晴隆县正在积极调整产业发展 规划。希望这件事对其它地区也是个启示,脱贫致富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