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这两天,在全国两会上,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两个高频词。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推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这样一组数字很有说服力:22位、17位、14 位、14位、12位,这是我国过去五年来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上的排名,从2017年的第22位提升到2021年的第12位,稳步上升,稳中有进。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创新如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呢?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在与来自航天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冯艳丽交流时,他详细了解了航天技术对内蒙古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
全国人大代表冯艳丽说:“总书记对航天人才很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介绍了我们在完成国家研制生产任务的同时,还主动对接地方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揭榜挂帅’,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冯艳丽说:“这点对我来说触动挺深的。我们只有科技自强自立了,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作为科技人员来说,我们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刘飞香说:“总书记在内蒙古团参加审议时,对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讲话,坚定了我们要继续加大研发的决心,不能止步于既有成绩,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这样产业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突破。”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之首,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0年来,每年两会期间参加团组审议讨论,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关注创新。他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是创新。”“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熊维政说:“总书记这么多年的两会上一直关注创新,从科技创新到体制创新再到鼓励创新的环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方向的指引,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必须要依靠创新来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王树国说:“总书记其实很早就提出来,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要真正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实现民族之复兴,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之中心,靠什么?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成为全球共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国际格局重构的“关键变量”。在总书记的引领下,我国的科技创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特别是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刘志让说:“总书记在两会上看望科技工作者的时候对我们寄予厚望。他特别谈到在未来的重大科技领域一定要超前部署,要大胆探索。这些话不管对未来的科技探索,还是做好科技自立自强,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刘志让所在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是专门研发和生产航天液体发动机的航天科研单位,他们生产的发动机是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嫦娥、天问一号探测器、天宫空间站等航天器在轨运行的动力保障。他们从基础理论到材料研究、装备制造都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
刘志让说:“比如,火箭发动机的氢能,发动机的推进剂,从生产以及管控都有成套的管理办法,填补了国内民用领域氢应用氢标准的空白。”
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对此,来自江苏的基层代表王巍感触深刻。2022年,国产大飞机C919将由研制阶段转入产业化阶段,它的研发和制造,就是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之上。
全国人大代表王巍说:“正如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随着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掌握了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展。”
上海人大代表张兆安曾两次在两会上向总书记汇报创新的心得体会,对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握主动赢得未来也深有体会。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按照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实际上整体是一个组合拳,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要进一步强化重大科技力量,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对企业来讲,要加强研发投入。”
2018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当时在现场的全国人大代表曾庆洪,对此印象深刻。
全国人大代表曾庆洪说:“总书记的讲话增强了企业做好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信心,要向科技型企业转型。”
曾庆洪是来自传统汽车企业的代表,他亲自参与见证了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的生机,也真正尝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甜头。近几年,传统汽车的销量趋于饱和,国家政策和人民需求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企业决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始新的技术创新。
曾庆洪说:“我们提出‘无科技、不广汽’,从人才和科技创新入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掌握核心技术,累计已投入超过350亿元用于自主研发。”
这样的转变并不是个案。近年来,我国传统汽车企业纷纷转身投入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尹同跃说:“中国汽车工业走得比别人晚,我们是后来者,所以在传统的赛道上面没有优势,那就换一个赛道。过去是汽车工业大而不强,所以现在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这一块,我们也要大,也要强。”
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稳定和完整。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汽车企业全新发展的巨大动力,更是打开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培说:“汽车的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定是要走集群化发展的方向,成本会更低,更有效率;另外大家创新可以协同来进行,这样有利于加快整个汽车发展的速度和进步的速度。”
在汽车企业的创新努力之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新亮点。
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到底有多高?2017年,我国销售的新能源车总共不到80万辆。2021年,超过350万个车主选择了新能源车,42万多辆中国新能源汽车被运往世界各地。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一块电池能跑多远?2018年,一辆新能源汽车充一次电平均能跑200公里。2021年,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已经实现了400公里的续航里程。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目前,全世界将近一半的新能源汽车,装的都是来自中国的动力电池。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生产原料、生产设备、辅助设备都实现了自主可控。中国企业拥有9万多件动力电池专利。
电池、电控、电机是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系统,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发的重点,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中国拥有近14万件相关专利,其中大多数都属于企业。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成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尹同跃说:“自己的创新掌握在自己手上,中国的工业就一定能够越做越强,越做越大。”
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也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来自重庆团的人大代表于会文在2018年两会时,曾在现场聆听了前来参加审议的总书记提到的创新链的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于会文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必然需要,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高质量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住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是一个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动力。”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于会文所在的渝北区开始梳理辖区里的企业,挑选出了最有创新价值的6个产业集群和28个产业链条。区领导担当链长,开始“补链”,让完整的产业链发挥更大的协同创新价值。
于会文说:“拿手机链条举例子,一个手机上的重要的零部件就是摄像头模组,原来这种摄像头模组渝北不能生产,由于配套企业和主机企业不在一个地方,创新不能够同步,在互相匹配上还有问题。”
为了补齐手机生产链,渝北区找到国内有实力的生产企业,从营商环境、人才服务上着手,设立创新创造基金,吸引了不少企业落户。去年手机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
于会文说:“目前,在渝北手机的主机生产厂家大概有10多个,配套的企业加在一起有150多个。下一步还要把更多的科技人才、软件开发人才吸引到渝北来,还要引进一些高端机的生产线,这样产业链就能够创造更大的效益。”
从代表委员们的实践来看,创新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还包括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等各领域各环节的创新。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多坡要爬,很多坎要迈,还需要我们聚精会神,持久发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