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消息(焦点访谈):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7月12日到13日在贵州省会贵阳市举办,本次论坛主题是“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2009年到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时光,这次论坛有哪些热点?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的论坛,这次会议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前瞻性的讨论呢?
本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设有22个分论坛,内容涉及“绿色金融”“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气候变化、全球碳汇与生态保护”等热点议题。围绕这些议题,论坛还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也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而贵州作为本届论坛的东道主,也在论坛上分享了梵净山生态保护的故事。
贵州省武陵山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作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在地球同纬度地带中保存着最完好的原始森林,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栖息地。可要想保护好这片净土并不容易,梵净山中生活着不少原住民,居住山中,离不开建屋修路,而随着人类活动日益增加,当地动物的栖息繁衍也渐渐受到影响。
为了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2018年8月,铜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将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外的部分区域也一并纳入保护管理,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将核心区31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全部有序迁出去。
2018年9月,居住在梵净山核心区的143户501名原住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出大山,在山下开始了新的生活。而这只是梵净山原住民中的一部分,当地政府并没有一刀切地将山民们都迁出去,而是将保护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进行分级管理,其中实验区的居民就可以继续留在这里生活。
快场村属于实验区中的村落之一,保护区成立之初,村民们并没有觉得保护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什么环保意识。不可降解的生活垃圾日积月累,对梵净山的水和土壤造成污染。为了逐步帮助村民培养环保理念,村里鼓励村民们进行垃圾分类,将纸板、塑料瓶等可回收物拿到“垃圾兑换超市”。在这里,会有工作人员给垃圾称重,再按照垃圾回收的市场价格,把村民带来的垃圾折算成积分,村民们可以用这些积分在超市兑换生活物品。
渐渐地,村民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知识,也慢慢养成了收集垃圾、统一处理的习惯,而这只是第一步。为了培养村民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当地政府引导村民们放弃捕鱼、采集野生药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为村民们提供巡山护林岗位,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世代靠山吃山的村民们如今也成了梵净山的守护者。在保护梵净山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满足留在保护区内的村民们的生活需求,达到人与动物能够和谐共生。从2017年开始,当地政府又开始在打通生态廊道、强化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上下起了功夫。梵净山的分级生态保护机制使得这片大山可以休养生息,生态链条更加稳固。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这里不仅成为了越来越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也为当地村民们的生活打开了新的天地。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录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有不少游人慕名而来。杨慧的家就在附近,几年前,她辞了城里的工作,将自己家房子修整一新,开起了民宿,一年的营业额能有上百万。
杨慧的故事并不是个例,今年上半年,梵净山景区的游客量就达到了70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45%,收入同比增长了28%。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要将自然生态保护好,还要实现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而贵州的南明河流域治理就是打造宜居城市的生动案例。
南明河是贵州第一大河——乌江的一级支流,也是贵阳的母亲河。可是多年来,一些沿岸工厂的生产活动让南明河的水质不断恶化。要想改变这个情况,不仅要将两岸的污染企业搬离,还要将已经污染的水体修复。为此,贵阳市政府决定在主城区地下建污水处理厂,就地处理。
在城区下方建再生水厂,不仅可以解决污水收集过程中“跑冒滴漏”的问题,还可以将再生水就近回补到南明河中,美化城市景观。在这座再生水厂上方,就是一座新建的活水生态公园。
南明河的生态修复不仅让河清了,沿岸生态改善了,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每天从早到晚,附近的市民都会到这里锻炼、休闲,这让南明河沿岸更具人气。
从陆地环境治理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这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向纵深拓展的必然结果。对一些沿海地区已经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如何进行修复?在本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这个议题引发关注。浙江洞头分享了他们这些年来开展“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海洋生态的经验。
浙江洞头是温州的一个海岛区,四面环海、交通不便曾是困扰这里经济发展的难题。2006年,当地特意建了灵霓大堤,将海岛和温州市区连接起来。交通是方便了,可十几年过去了,生态问题却渐渐显现出来。
填海造地、挖沙采石也弄得海滩垃圾遍地、满目疮痍,修复沿海生态迫在眉睫。为此,洞头政府清退了污染严重的网箱养鱼,种植了“红树林”和“柽柳”,建起了沿海生态保护屏障,可海洋生态修复是个系统问题,要想根治,绕不开拆堤这个难题。
面对种种质疑,洞头政府也在思考拆掉大堤是否真的势在必行?
听了专家的分析后,洞头政府也算了这样一笔账,眼前拆掉大堤会有一定的损失,但从长远看,沿海生态修复了,不仅当地的环境更宜居了,守着海洋这样的生态宝库,发展前景也会更好。于是,他们决定尊重自然,拆掉大堤,让沿海生态自我修复。不到一年时间,人们就发现这片大海开始重焕活力。
近年来,中国生态故事精彩纷呈,大熊猫、藏羚羊、麋鹿等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不断改善,荒漠猫这样的稀有动物再现,东北虎出没,鲸鱼又现大鹏湾,在今天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成果正在逐渐显现。
与2015年相比,202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3.7%,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
刚才节目当中的这三个故事只是中国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无论是铜仁梵净山的分级生态保护,贵阳南明河的治理,还是温州洞头的海洋生态修复,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让百姓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宜居和宜业,不仅产生了自然效益,也产生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本。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