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主要内容:6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7月1日晚上,这场史诗级演出通过电视屏幕跟大家见面。很多观众对整场演出带来的时空穿越般的体验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瞬间难以忘怀,今天我们就走近这场演出的幕后团队,来看看这一场极致盛宴是如何呈现的。
要把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浓缩在两个小时的艺术表达中,是对主创团队的第一项考验。经过反复打磨,晚会的整体结构确定为在序幕“起航”和尾声“领航”中间,以不同时代划分四个篇章:革命时期“浴火前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风雨无阻”,再到改革开放“激流勇进”,最后是新时代“锦绣前程”。而所有需要呈现的历史瞬间和人物都围绕着一条主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到今天走进新时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但要在国家体育场这样一个环境中呈现一场带有强烈历史感的、史诗级的演出,考验着主创团队和艺术家们的创造力。
为了实现这种大与小、宽阔与细微、大写意和细腻表达的对比呈现,艺术家们发挥出了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田沁鑫是《伟大征程》晚会负责戏剧创作的副总导演。从最初“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到1919年毛泽东的《湘江评论》;从瞿秋白翻译国际歌,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再从抗美援朝的战士们躲在坑道里写家书,一直到闽宁镇、十八洞村脱贫攻坚,她成功地用电影式的镜头语言捕捉历史瞬间、刻画人物,为整场晚会的宏大叙事增加了细腻的笔触,精炼的戏剧表达是《伟大征程》情景史诗的一大亮点,更在带领观众贴近历史瞬间。所有这些的实现依靠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5G传输技术,还有呈现在舞台中央的一块超大屏幕。
长170米,高近30米,1:6的画幅、12K像素,总面积近8000平方米。这是目前世界上文艺演出现场最大的电视屏幕。经过反复尝试,主创团队在晚会的不同时刻为这面巨型大屏幕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比如先导片播放平台,舞台背景的延伸,再比如历史时刻和人物的再现平台,但最精妙的设计莫过于让这块巨大的屏幕和舞台成为连接历史和今天的时空隧道。
在第四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的节目《人民至上》中,当大屏幕上的飞机缓缓打开舱门,舞台中央两扇大门同时打开,解放军战士和医务工作者冲出的那一刻,真实发生的历史和舞台实现了完美结合,无论是现场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仿佛再次置身那个危急的时刻。
而在第二篇章表现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保家卫国的节目《战旗美如画》中,巨型大屏和其他辅助屏共同完成了视觉空间上历史与现实的完美对接。
在晚会中,无论是专业或非专业演员的忘我演出,同样是《伟大征程》带给观众强烈真实感的关键。
《伟大征程》的创作与筹备历时近两年,除相关主办单位外,还汇聚了来自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舞剧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全国72家单位,还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27所在京高校等组成互动合唱团队。
在参与晚会的近8000名演员中,年龄最小的7岁,年龄最大的73岁。无论是夜以继日彩排的演员,还是无休无眠的指挥小组、主创团队,更或是片刻不能松懈的技术、安全和施工人员,大家似乎都被一种力量凝聚着。
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的这场《党旗在我心中》的表演其实录制于6月25日,那天在彩排现场,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
承接了大屏任务的视频组,在不到40天时间里,完成制作5个先导片、7条领导人的视频、17条背景视频、110多个场景。数百人参与创作、收集调取素材资源超过500小时,4K修复和彩色修复历史影像资料超过两小时。
为了这场史诗级的演出,每一个团队对极致的追求近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直到正式演出前一天夜晚,音乐总监关峡还在指挥合唱团重新录制他认为不够完美的段落。
在晚会接近尾声部分,有一场叫《新的天地》的鼓乐歌舞,节目中鼓手们敲击着百面闪亮的大鼓腾空而起,向人们展示着鼓声擂动的新时代,这一刻,百面大鼓的灯光不能出现任何瑕疵。
当高达16米的金色党徽庄严升起,在焰火盛放中光芒四射,全场气氛在这一刻达到高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响起时,声浪冲天,全场沸腾。
在《伟大征程》的演出中,还有很多经典的瞬间值得我们再一次回顾,比如《开国大典》上演时,大屏幕上毛主席抬头的瞬间正好就看到了夜空当中绽放的烟花;再比如说,在5G技术的支持下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从遥远的太空发来了祝福……还有,整场晚会中使用到的经典旋律就有30多部。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全景反映,它展现的是一个个的历史片段,也是一座座的精神丰碑,激励人心,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