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每逢端午,民间都有在门上插艾草的习俗。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曾说:“治病之要术,无过艾灸”。作为传统中草药的代表,艾草这几年越来越走近我们的生活,比如艾灸、艾草足浴等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中医药的发展,多次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不久前他在河南南阳考察时还专门了解当地包括艾草产业在内的中医药发展情况。在艾草之乡南阳,当地的艾草产业正在传承中获得新生,成为当地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每逢端午,都是艾草飘香的季节。门上插一株艾草,再做几个香包挂在身上,这是很多地方端午节的习俗。在南阳市社旗县周庄的女子工坊,因为当地艾草品质极好,她们手工制作的艾草香包有点供不应求了。艾草能驱蚊虫,还有抗菌、抗病毒等多种功效。仅去年一年,南阳的艾草香包就完成了一千多万元的订单。
在南阳,端午节还有更忙碌的地方。一年能收三茬的艾草,此时正是收割第二茬的好时候。今年雨水丰沛,一株株艾草长到了一人多高。
地处北纬34度的南阳,自古就是天然中草药的宝库。自然条件优厚,这里艾草的品质和产量极佳,每年仅是野生艾草就有10万多吨。从医圣张仲景开始,艾草驱疫、治病的药用价值在当地流传了2000多年,这样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浑身是宝的艾草本就应该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市场环境的原因,遍地艾草却无人问津。守着这么个宝贝,可没人把它当成产业来做。当地百姓也一直没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正赶上艾草收割的社旗县就曾是南阳四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69岁的肖吉全是南阳为数不多的古法手工制作艾绒技艺传承人,肖吉全家中四代行医,祖上传下来的药铺曾因艾绒的品质好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在中医药不被重视的年代,靠种艾草、做艾绒养活不了一家老小,肖吉全不得已转行了,一转就是20多年,当时像他一样转行的中药师不在少数。
直到2013年后,感受到国家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艾草之乡南阳把握机遇,把艾草作为全市重点产业项目进行规划。他们看中艾草传承了2000多年的药用价值和它广泛的群众基础及完整产业链带来的优势。
政府引导,地方行动。几年时间,全市多个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艾草产业园发展起来。在这些规模化的产业园中,有一个正是当年不得已转行的老中医肖吉全发展起来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肖吉全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和外甥也都回到南阳和他一起打拼。脱贫攻坚期间,他们的产业园带动周边46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脱贫。
在当地谋划艾草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时,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考察调研时也特别关注了当地中医药发展情况。他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学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同时,他也关注围绕中医药的相关产业发展,比如当地的艾草产业,他说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总书记的指引为南阳包括艾草在内的中医药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当地正在从事艾草研究的工作者们倍感振奋。
王宇卿,南阳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科研中心负责人,他正带领科研中心艾草标准化研究团队对产自不同地区的艾草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王宇卿博士的实验室目前承担着几项与艾草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工作,一个是对不同产地艾草品质的标准化研究,也就是根据有效成分的含量判定艾草品质是否达标;另一个是对所有的艾草产品制定标准、规范质量。而他们对艾草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深度分析,为更多新药品和产品的研发注入了现代科技的力量,比如他们就正在利用艾草中的有效成分研发一款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新药。
如今,南阳规模种植的艾草面积接近30万亩,全市注册的艾草企业超过1500家,艾草产业的发展随着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振兴充满活力。自动化的流水线,精油提炼,深度加工,当地围绕艾草开发的新产品有200多种,艾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产值规模达到110亿元,更是拉动了当地十多万人的就业,曾经默默无闻的艾草也已飘香海内外。
小小一株艾草,在传承和挖掘中,成为今天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它守护健康,也为这里的人们带来更富足的生活。在全国多地,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一个“特”字就体现在它悠久的历史和在传承中积淀的文化底蕴。从南阳向西南1000多公里,重庆荣昌区,一项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技艺,也在从传统向特色转型,为当地乡村振兴凝聚力量。
过浆、揉泥、拉坯成型是荣昌陶制作技艺中最基础的流程,再加上打磨、刻花、上釉、烧窑、出窑等等,兴起于汉代的荣昌陶,需要至少24道工艺才能制作完成。早在上世纪50年代,重庆荣昌陶就和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底盘旋转,师傅们心、手、眼并用,枣红色的泥料在他们手中幻化成型,荣昌陶的制作技艺靠着一辈辈艺师手把手地传承下来。从汉代兴起至今,荣昌陶品中大多是像泡菜坛、蒸钵、茶具等等这些和老百姓家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日用品。千年窑火带给荣昌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体现的正是民间最质朴的审美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曾经的兴盛时期,荣昌陶产地安富街道几乎家家都有陶艺师。但21世纪初,传统荣昌陶产业没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陶艺师们纷纷放下手艺转行了,热闹的安富街道渐渐萧条,荣昌陶技艺几近失传。
2016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地开始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虽落寞多年,但荣昌陶依然是最具优势的资源。如何在传承中挖掘荣昌陶更多的文化价值,发展起特色产业集群,当地政府需要探索适合的路径。
依托优质的陶矿资源和区位优势,荣昌吸引了多家知名陶瓷企业入驻,陶瓷制造业正在兴起。但要更好挖掘荣昌陶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让特色产业发展集群化,传承中的创新需要年轻的力量。
管永双,四川美院毕业的90后。2018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和同是四川美院毕业的妻子,在安富街道通安村打造起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两个陶艺专业的年轻人被古老的荣昌陶制作和烧制技艺深深吸引着。
1000多位年轻陶艺师先后落户在当地打造的荣昌陶特色旅游小镇——安陶小镇上,他们正在为古老的荣昌陶注入时代新元素。安陶小镇,正是荣昌安富街道以“陶文化+”的运营模式着力打造的集博物馆、陶艺展示、荣昌陶制作及体验工作室等等项目于一体的深度旅游目的地。在这里,每个人都能直接感受荣昌陶的制作技艺。
如今,安陶小镇每年游客接待量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个亿。荣昌依托当地陶产业、陶文化资源,双轮驱动,打造陶瓷产业园、陶文化产业园,以荣昌陶文化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80亿。如今,这里陶产业从业者已超过一万人。千年窑火,也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而怎么样既要保持原有的特色,又要有可持续的发展,无疑是一篇需要系统研究的大文章。河南南阳和重庆荣昌这两个地方的选择都不是另辟蹊径,而是立足本地实际,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在传承中打开局面谋创新、谋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推动特色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