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因为有着一颗执着的好奇心,才能孜孜不倦成就事业。而这种对科学的好奇心,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往往在一个人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那怎么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通过一些特殊的科普活动和在日常教学中找到合适的方法都是重要环节,今天我们就从2020年全国科普日说起。
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现场,中国科技馆的“北斗群星闪耀时”科普展区,展区里北斗防灾减灾演示沙盘前聚集了不少青少年。
沙盘展示了7月6日,湖南石门县雷家山发生的一次山体滑坡,5栋民房和1座小型电站在山体滑坡的巨大威力下冲毁倒塌,部分省道也被冲垮。这次滑坡虽大,却无一人伤亡,正是事发点安装的北斗卫星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出的预警,为群众撤离、应急联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科普团队制作了这样一个沙盘,通过形象的展示和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北斗卫星的重要作用。
除了沙盘之外,北斗动画、北斗车载高精度终端、北斗船载终端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产品也进行了展示,这既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让他们了解了科学知识。
今年,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送往太空,天问奔火,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火星知识,工作人员利用影像、石块等模拟出火星的场景,同时,还展示了一个科学教育小实验。
在科技馆“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不仅有北斗、探秘火星这样的科普知识,主办方还专门制作了邮票墙,每张邮票上都印有我国著名科学家的头像。
很多经过的家长都会停驻在邮票墙,给孩子们讲述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科研精神。
今年的“全国科普日”以北京主场活动、省级主场活动、云上科普日为重点架构,全国各地有超过2万项精彩科普活动对外开放。像这样的科普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而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同样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方法。采访中记者看到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了特别的安排。
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二四班的两名学生在生物老师的指导下,对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进行取样分析。研究腐烂的苹果,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呢?
为了了解有多少人会食用腐烂的水果,他们还在网上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苹果出现腐烂后,有不少人有时会选择挖掉苹果烂的部分接着吃。那么,没有腐烂的部分是否存在霉菌?是否还能够继续食用?在生活中发现的这个现象,让两位同学非常好奇,于是,他们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型课题——腐烂苹果的展青霉素分布研究。
经过问卷调查、实验路径设计,最近,他们的课题研究进入到了实验阶段,由于这个实验涉及到较为专业的生化分析仪器,指导老师还专门请来了学校里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帮他们一起完成实验。经过取样、萃取、光谱分析,他们的实验将会初步得到结果。
像这样的课题研究,上海市七宝中学每一名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要完成一个。采访中可以看到,这所学校很重视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并为此创造条件。为了给学生充足的科研时间,每周五的下午,上海市七宝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的课程安排,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课,取而代之的是研究型课程。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学生科学院,设立了数理、生化、地球与空间、综合类等平台,19个创新实验室,50多个门类的拓展研究课程供学生选择。
通过课程改革,广大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而对于一些将来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并且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又应该怎样去培养呢?
金雨卿是北京市的一名中学生,她暑假几乎天天到中科院的研究所做实验,中学生为什么会经常到中科院的研究所做实验呢?这还要从一年前说起。2019年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也就是“英才计划”进行了招考。
通过笔试与面试之后,金雨卿脱颖而出,成为了“英才计划”的一员。她和其余几位同学一起,在课余时间跟随研究肿瘤免疫学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陶宁学习。
尽管对科学研究充满了兴趣,对做实验也有着极大的热情,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做好这些并不容易。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导师陶宁的引导和帮助下,这些中学生逐渐可以熟练地做实验了,而陶宁也渐渐在这些学生身上发现了难能可贵的品质。
一年的时间里,金雨卿和她的搭档张梓萱将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研究。
2013年“英才计划”启动以来,共培养了6批近4000名学生,“英才计划”创立时就明确了“去功利化,不与任何奖励政策挂钩”的定位,这样纯粹进行兴趣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使中学生体验科研过程,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的。青少年对科学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国家未来有没有足够的科技人才,社会能不能有诸多科技创新企业,也关系到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尤其是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科技突破,更需要大批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从激发兴趣入手,到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再到培养具有科研潜质的后备人才,对青少年进行这样的梯度培养,有价值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