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瓜果飘香稻麦金黄,正是一年秋收时。9月22日秋分节气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这个丰收节比较特殊。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指出:“今年丰收来之不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东北地区夏伏旱、连续台风侵袭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挑战。”面对多重不利影响,大家不仅关心要如何夺取丰收,更关心防灾救灾和灾后恢复能力怎么样,我们的粮食安全有保障吗?
从8月下旬开始,黑龙江省历史罕见的在半个月内遭遇“巴威”“美莎克”“海神”三次台风,全省大部分地区暴风骤雨,农作物的受灾情况引发多方关注。尤其在“美莎克”台风过后,有自媒体声称接踵而至的台风终将导致粮食绝收。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钱春荣告诉记者,台风过后,她第一时间就跟随黑龙江省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到哈尔滨周边的呼兰、巴彦等地进行考察调研。跑了一圈后,她对灾情有了自己的判断,跟此前自媒体渲染的情况截然不同,于是,她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和电视台进行了情况说明。
同样受到这三起台风侵袭的还有吉林省。自8月25日起,吉林省连续出现强降水和大风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截至9月9日,吉林省水稻发生水淹和倒伏面积达到50万亩左右。
侯立刚是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东北地区水稻高产栽培岗位的科学家,他说他们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严格把关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
这是吉林省柳河县姜家店的一个万亩左右的水稻生产基地,从育苗开始,侯立刚他们就专人跟踪服务指导,从优良选种到测土施肥,再到田间管理,都是面对面传授配套技术。
农业农村部科教司产业技术处处长徐利群告诉记者,在今年灾情频发的情况下,农业部门仍能从容应对,得益于2007年建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该体系由中央财政稳定支持,集合全国2700多名专家,钱春荣和侯立刚都是这个体系里的专家。这些在各自领域从事专业研究的科学家们覆盖了水稻、小麦等50个方向,是保证粮食安全的一支最稳定的国家力量。
安徽霍邱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今年霍邱县遭受到冬春连续干旱和7月洪涝的双重自然灾害影响,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绝收面积有17万多亩。为弥补粮食缺口、减少灾害损失,该县在专家的建议下积极发展再生稻。
再生稻在当地俗称二茬稻,就是对头一季收割的稻桩进行施肥管理,生长成熟后可以进行二次收割的稻子。霍邱县有14个乡镇都符合发展再生稻,乌龙镇响水堰村村民张经德在8月中旬收割了早稻后,按照农技专家宣传推广的再生稻栽培技术,把刚刚割完的稻田进行了及时补水、施肥。
在霍邱,农户们会听从专家的意见,根据头季水稻收获的时间调整留茬的高度,目前当地政府把再生稻生产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主要措施。以往没有专家指导,再生稻的收成只有一百来斤,如今有对口的科学指导,再生稻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
在湖北,现在正是丰收时节,也是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游艾青最忙碌的时候。这片稻田是游艾青团队最新研发并种植的新品种。新品种叫“虾稻一号”,因其各项技术指标都很卓越,是今年湖北省种植水稻中的明星品种,5月播种,目前已喜获丰收。但丰收来之不易,今年梅雨期间湖北省多地连续遭遇强降雨,全省水稻等农作物受洪涝灾害影响的面积达2200多万亩。经过科学调研,“虾稻一号”虽然只种了几十万亩,但也在受灾的行列,能不能扛住肆虐的洪涝灾害,这确实是对新品种的一次大考。
6年潜心研发和育种的“虾稻一号”最终经受住了洪涝灾害的考验。
像游艾青研究员所在的试验站全国有1200多个,基本上全国主要的农业大县都能够覆盖。岗位科学家们的技术成果研究出来了,就可以在试验站示范,如果效果好,就可以推而广之。
在黑河,北大荒农垦集团旗下的九三分公司全员上下都在备战丰收。说起今年的丰收,大家都觉得太不容易了,从备春耕开始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这里是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的一个高产高效示范区。80万亩粮食今年能否增产,一直是张吉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作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吉旺告诉记者,今年玉米备耕备播期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保证农作物不误农时,稳产增收,张吉旺带领团队建立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玉米生产技术培训大讲堂云平台”,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玉米生产技术线上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今年就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我们也看到,今年虽然遭遇种种不利因素,但凭着科学选种、精细管理、精准补种等多种办法,大家都全力以赴要把损失降到最低。在全面小康之年,粮食有望再夺丰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伴随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逐步完善、强大科技支撑能力的提升,抗灾抗风险能力正在逐步提高,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把装着自已粮食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