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CCTV1直播网』,本站易记域名『CCTV1.TVCCTV1节目表
当前位置:直播首页 >> CCTV1栏目 >> 焦点访谈 >> 正文

焦点访谈 20190601 闲置的机井

焦点访谈时间:2019-06-01来源:央视网收藏本页报错


(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在一些农村地区,要想更好更快发展,就需要资金,其中一种方式是国家拨款、地方配套。就是国家下拨一部分钱,地方再配套一部分,按照规划方案,完成相应的发展项目。项目往往意味着资金,能为当地民众解决一些急事难事。对于一些地方来说,能把项目争取回来应该说很不容易。但是这些项目能不能真正地服务民众,接通地气,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呢?这个问号不能丢。

在河北承德围场县下地村,田间地头有很多这样的装置,箱子上有的写着“2104年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有的写着“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跟村民一打听,这些都是灌溉用的机井。

这些机井矗立在田间地头,有的已经五年了,最短的也有三年,村民们对这些机井照顾得很用心,可是一次都没用过,因为没电。

那么为什么要打这些机井?打好了为什么又不给通电呢?围场县地处河北省最北端,这里山环交错,沟谷纵横,气温低,降水少,风沙大。因为山地多、坡地多,灌溉条件很有限,大多只能靠天吃饭,既是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土豆、杂粮、白菜、玉米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可是一年辛苦下来收成却总令人失望。

土豆去年市场价五六毛钱,亩产四千斤,也应该卖到2000到2400元,可是因为天公不作美,有一半都长成了畸形,只能卖给淀粉厂得到200多元,一亩收入也就不到1500元。

记者来到围场县的时候,正是春末夏初种子发芽的季节。种子种下半个月了,因为没有雨水,还没有发芽,再晚,错过季节,即便发芽了,也长不出粮食。蔬菜菜苗养在大棚里,如果没有雨水,就无法移植出去。对下地村村民来说,有水才能稳产,才能增收。

村民们期盼着摆脱靠天吃饭的日子,而上级部门也在积极解决。近年来,不止一个农业扶持项目在下地村落地,2014年,“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就打了6眼机井,是农田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节水灌溉配套项目。2015年开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把过去的山坡地改造成梯田,使过去的“三跑田”变成了可以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还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又打了28眼机井。爬上山梁可以看得更清楚,原来的山坡都变成了层层梯田。

“坡改梯”的机井2015年就打好了,如果有水,就能保障一面山坡的地,为群众增收6万元,群众很欢迎。而且不论哪个项目修得都很好,除了机井,还都有潜水泵、水管、蓄水池等配套设施,管道在地下排布,形成了网络。按说这两个项目就有34眼机井,下地村靠天吃饭的问题早就该解决了,可现在这些井却变成了村民们的烦恼,因为没电。

2014年节水灌溉打出那6眼井的时候,村民们曾试图自行解决用电问题。

最初的6眼机井连电线电缆都给配套了,只要接到电线杆上就能用,可是进村的电线是民用电,接上去一用就烧保险烧电器,最后谁也不敢接了。

村民的请求一级级反映上去,得到了朝阳地镇很正式的回复,“项目不含机井配电,应由村民自筹资金解决配电问题”。

河北围场县下地村村委会执委殷瑞义说:“28眼井得二、三百万,现在村集体经济一年收入一、两万块钱。”

下地村地理位置并不好,两山夹一沟,距离县城远,如果用电,涉及到电网改造、电力输送、电力增容等各种问题,这显然不是一个农村就能解决的。那么村民和村委会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还要让村里“自筹资金解决配电问题”呢?拿“坡改梯”项目来说,虽然能防止水土流失,保住了水、留住了肥,可仍然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配套的机井用不上,村民增产增收的愿望就会大打折扣。那为什么项目落地了却不带电呢?

在围场县水务局,记者看到由河北省发改委和水利厅制定的“河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方案”。这个项目主要针对河北省北部山区八个县的山地坡地,项目表上所列实施项目清单中,有水井,但的确没有配电这一项。

其实早在2015年“坡改梯”项目落地之初,围场县水务局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与乡镇签订的责任书中,明确了一条“此工程不负责电力配套,项目乡村要自行解决电力配套事宜”。

河北围场县水务局党组成员王海生说:“各乡镇村积极性特别高,所以我们就谁承诺对电力自筹解决,我们就优先考虑。”

毕竟都是对乡村有益的好项目,所以各乡镇、农村都做出了自行解决电力配套的承诺,等项目落地了,绝大多数承诺都变成了一句空话,不是不想兑现,是压根没那个能力。那么县财政能负担得起吗?

王海生说:“围场县总面积九千多平方公里,坡改梯的地方都在山坡上,最近的距离也在一公里以上,要是远的地方有十多公里。我咨询过电力,如果拉网电一公里就在二十到二十五万,要是十公里就二百多万,怎么算这个数都特别大,承受不了。”

实施“坡改梯”的乡村都地处偏远,光是电力输送已经让县财政难以承受,就更不要说田间地头的变压器、增容费了。其实上级部门也很清楚地方的困难,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有这样一段话:“项目县多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贫县、深度贫困县,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大,落实困难”,所以并没有明确要求项目县配套电力设施。四年来,仅“坡改梯”项目在围场县已经陆续投入1.41亿元,其中的机井、管道、蓄水池等设施已经是不小的数目。

单这一个“坡改梯”项目,单就围场一个县就有1400万投入,没有见到效益,趴在田间地头。

不仅“坡改梯”,近年来,很多农田水利扶贫开发项目落地都带着机井,究竟打了多少井暂时没有统计,但已经有142眼机井还没有使用,就已经年久淤积快报废了。  

记者:“你们有没有跟上级部门沟通过这个事,干脆把打井的钱再去坡改梯多增加一些亩数。或者这个井必须要打的话,能不能有一笔电力配套资金?”

河北围场县水务局党组成员王海生:“省批复的实施方案,只能按实施方案进行实施。”

每一个项目,都必须按照项目清单来完成,只要清单里有机井,用不上也要打出来。随着项目落地越来越多,问题也逐渐凸显,2018年,围场县经过研究,从2019年的财政预算中划拨资金,进行电力配套,并且修缮已经不能使用的机井。

王海生告诉记者,5月20号招标,对142眼不能用的机井进行更新改造,筹措了408万元对193眼机井进行配套,2019年年底实施完成。

围场县计划实施的电力配套,不是电网,而是配备小型柴油发电机。下地村这位村民就自己购置了一台小型柴油发电机。浇一亩地需要两到三小时,一小时耗油十升,大概150块钱左右。一亩地一年需要浇透水4回,就是600块油钱。

王海生说:“现使用柴油发电机是短平快的项目,至少群众拿到发电机随时可以浇。”

花了巨资打好的机井,因为没有电最终成了摆设,农民还是得靠天吃饭。没有配备电力设施属于先天缺陷,靠后天去补并不靠谱,尤其是贫困地区,再拿出钱来并不现实。很多项目初衷是好的,也能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但项目的设计实施要真正地接地气,符合当地实际,还应该做更细致的调研,需要更多的部门统一协调,把钱用在刀刃上,这样好事才能办好办实。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24 CCTV1在线直播 www.cctv1.tv CCTV1直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留言建议 免责声明 CCTV1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