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文明是什么?文学艺术是文明,历史文物是文明,美食美味也是文明。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亚洲有近50个国家,有着灿烂多彩的文明。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从16日启幕的亚洲文明活动周,奉上的就是一场展现亚洲文明魅力、包含多项活动的盛事。到博物馆看浓缩亚洲历史文化的展览,去电影院看亚洲电影展,或是不出国门尝遍舌尖上的亚洲美食,这是一场文明的饕餮盛宴,也是一段发现亚洲文明之美的旅程。
马来西亚的黑胡椒,泰国的香茅、中国的八角……这混合了亚洲多国不同香料的东南亚传统美食砂拉越叻沙,独特的酸辣口感让人胃口大开;来自菲律宾的青蟹,使用新加坡传统酱料和作法精心烹饪;一道辣椒螃蟹,呈现出地道的新加坡风味。北京“亚洲美食节”上演了一场充满东南亚风情的味觉盛宴。马来西亚的锡器,中国的紫砂壶,特色餐具器皿的展示,让这场盛宴在视觉上也同样惊艳。
在杭州,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253家参展商各显神通,大家不仅能品尝到国际特色小吃、饮品,还能体验无人餐厅、机器人送餐、刷脸支付等餐饮“黑科技”。
同期举行的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为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500多位名厨搭建了交流平台,以美食为媒,交流互鉴。在成都川菜博物馆,嘉宾们亲身体验着制作郫县豆瓣酱的传统工艺;在互动体验馆,外国大厨们甚至在当地厨师的指导下做出了熊猫面塑和宫保鸡丁。
作为亚洲文明对话的系列活动之一,亚洲美食节在北京、杭州、成都和广州同步进行,持续了整整一周,这是中国极具美食地标意义的四座城市,它无异于一场舌尖上的旅行,文明的交往中,似乎没有什么比食物更容易让人们了解彼此。
中国人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美食的热情,和中国出入境旅游的持续热度不无关联。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之后举行的亚洲文化旅游展上,作为展会主宾国的老挝和柬埔寨,通过特色展台搭建和民族舞蹈,向中国游客全面介绍自己的文化。随着中老铁路建设和开通,与中国山水相临的老挝柬埔寨,预计将迎来更多的中国游客。据了解,过去15年里,亚洲各国来华过夜游客连续保持7.2%的年均增速。2018年,选择出国旅游的中国公民中,亚洲方向就占了70%。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期间,在中国上映的一部来自黎巴嫩的小成本电影《何以为家》,以纪录片手法再现了黎巴嫩难民的流亡生活,在中国内地获得了超过3亿元的票房成绩,让中国成为该片在全球的第一大票仓。尽管影片所展现的难民生活场景并不为国人所熟悉,但以真实身份出演主角的小男孩赞恩在片中的本色表演,特别是影片所涉及的原生家庭,亲情伦理等社会话题,还是引发了中国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何以为家》导演娜丁·拉巴基说:“首先我非常骄傲,这部电影和我的国家能够在中国展示自己,毕竟我们的文化有很大差异,但又和而不同,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我们可以共情。看这部电影的人越多,就越能促成我们的对话,讨论越多,改变就越大。”
正是以电影为媒介和纽带,亚洲国家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促进合作。围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由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电影局主办的亚洲影视周,带来了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部优秀影片,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5座城市展映,展播近百余部中外优秀电视剧、纪录片和动画片等节目。
围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元,正如同亚洲本身悠久而多样的文明特质,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汇集了亚洲全部47国,以及希腊、埃及的451件组文物,参展国家数量、文物数量和精致程度前所未有,堪称“文物领域的奥林匹克”。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纳斯林·贝拉利的话来说,在这个展览走上一圈,就像从几十个国家走过了一遍,能够充分领略亚洲各国的历史文化风貌。她说:“阿富汗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见证了亚洲文明的开端,我们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展览,感谢中国政府为我们准备了这样一次特别的展览。”
既要反映参展国家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明阶段,又要展现亚洲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历史,正是在这两个标准的指引下,亚洲各国的珍宝同时汇聚在一起,将亚洲文明的交融史,以最鲜活的方式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历史学者纪彭说:“我是觉得整个亚洲文明,它之所以能够这么绚烂多彩,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这种文明之间不停地在互动、交融,有思想上的,也有技术上的,也有贸易货品上的,这个过程是从来没有间断过。”
文物见证了文明的相遇,更见证了穿越时空的友谊。摆放在亚洲文明展入口处的第一件展品,是来自斯里兰卡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该碑于公元1409年在明朝首都南京刻制后,随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的船队抵达斯里兰卡。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副司长金瑞国介绍:“这件郑和布施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件重要的见证物,这块碑用三种语言,包括汉语、泰米尔语和波斯语,代表了大明皇帝分别向佛教的、印度教的和伊斯兰教的神灵祈愿和供奉这样的一个情景。这块碑反映了当时的亚洲多种语言、多种族群、多种信仰共存的情况,也是中斯两国不远万里的友好交往的象征。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斯里兰卡期间,斯里兰卡领导人把这件碑的拓片作为国礼,送给了习近平主席,续写了中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首次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中国,既是文明的传承者,也是文明的保护者和传播者,作为“亚洲文明联展”的分展,“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选择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这也是231件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藏珍宝首次进入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如何把一个国家的顶级宝藏,用最具视觉化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是策展方最下功夫的地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说:“在蒂拉丘地这个单元,这种墓葬,一般的观众是没有机会去体会和了解的,所以我们就想到6座墓葬,如果都是按照一般的文物展柜的方式去平铺直叙,会有点儿可惜,所以灵光一现,我们就想可以考虑复原一下,因为它的考古发掘的线条图,给我们描绘了当时这个墓主人在墓穴当中的状态。那么服装上面所坠满的这种金光灿灿的服饰,刚好跟我们的主题‘器服物佩好无疆’非常吻合,所以就选了1号墓和3号墓做了这样一个,相当于是场景复原。”
记者看到,在阿富汗文物巡展中,主办方别出心裁地将装运这些文物的箱子,也作为展品呈现在观众面前。自2006年起,230多件阿富汗的国家珍宝,就是被装在这样的集装箱里,开始了一次次跨越时空的旅行。
杜鹏飞认为:“阿富汗这批珍宝,在世界各地一直在旅行,13年当中不停在旅行,所以这批箱子就有了特别特别的含义。文明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它总是要有载体。这些载体留下的痕迹,我们可以从这个箱子上,贴满的这些签条,通关的这些手续里面,是可以感受到的,它是带着温度,带着特别的信息的。”
当你品尝过新加坡的美食,看过黎巴嫩的电影,欣赏过阿富汗的文物,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更新了对不同文明的认知,或许,你已经对异域文化充满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里,正是因为有多样文明的发展、多元文明的共存,才使得地球村如此色彩斑斓,才使得这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显得如此有意义、有意思。用一颗尊重和平等的心去了解不同的文明,用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去对待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进步发展,地球村才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