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人口集聚度最高、城市化发展最快、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但是快速发展,也给长三角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压力、生态负担。为了还清环境 欠债、还回绿水青山,国家有关部委和长三角各省市,探索多方合作机制、联合展开治理修复,在中国的经济高地,充分彰显出防污治污的坚强决心。
今年四十出头的潘春林是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的一个普通村民,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家乐“春林山庄”现在已经小有名气。
上世纪90年代,余村是浙江省安吉县境内石灰岩质量最好、开采量最大的矿区,余村靠山吃山,先后开起了矿山、水泥厂,当时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以达到300多万元。
那时候,潘春林就在矿山上开拖拉机运输矿石。和他一样,全村280户村民,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在矿区务工,随着矿山的开采,村民的腰包鼓了,可青山绿水却变成了白山灰水,环境被彻底毁了。
2003年,安吉县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的目标。从这一年开始,余村用了三年时间,相继关停村里的矿山、水泥厂,污染减少了,但是短期内村里的收入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300多万元直降到20多万元。曾经的全县首富村,变成了经济薄弱村。
矿山关停,开拖拉机的潘春林失业了,他和其他村民一样不得不四处找活干。
2005年,村干部们把发展的目光盯在了刚刚兴起的“农家乐”上。潘春林看准时机,东借西凑,办起了余村第一家农家乐“春林山庄”。
潘春林的故事就是余村很多村民的故事,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余村的绝对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8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7576元增加到2014年的27677元。
余村的发展也是浙江省安吉县的一个缩影,安吉县把整个县域的187个村作为一盘棋来统一规划,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把全县范围纳入景区规划。
把失去的绿水青山找回来,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这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江苏徐州贾汪区的潘安湖一带。
多年以来,这里是徐州最大的采煤基地。贾汪区有大小矿井250多座,煤炭一度支撑了贾汪区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资源枯竭,这里的煤矿不断关闭,整个区域成为巨大的采煤塌陷区。
徐州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历史上持续130余年的煤炭开采,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近35万亩采煤塌陷地。修复生态、恢复环境对于当年的徐州来说 十分紧迫。2008年,徐州市委、市政府借鉴德国老工业区鲁尔区生态修复经验,与鲁尔合作共同对采煤塌陷地进行整治。遍布的沟壑通过大规模水系贯通建设变 身为湖泊,丛生的杂草被铲除,各种树木、灌木、地被和水生植物组合成丰富的绿化带,潘安村由此发生了巨变——人在林中行、船在水上游、鸟在岛上飞,建起了 潘安湖湿地公园,还于2014年6月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除了潘安湖,徐州的多处煤矿塌陷地经过修复,也变成了湿地公园,通过“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的治理措施,徐州已经新添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湖泊、湿地和景观区,由昔日的一城煤灰半城土,变身为现在的一城青山半城湖。
2014年1月7日,国家八部委和长三角三省一市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启动,明确了“协商统筹、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联防联 控”的协作原则,建立起“会议协商、分工协作、共享联动、科技协作、跟踪评估”工作机制。长三角正在成为生态修复的热土,正在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夯实更坚 实的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