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大屏幕上的这艘战船,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中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经远舰”。124年过去了,茫茫大海,“经远舰”如今身在何处?幽幽海底,它保存的状况如何?岁月变迁,它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就在不久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对“经远舰”进行了搜寻和探摸,并且有了重要的发现。让我们随着摄像机一起去开启这尘封了124年的时光胶囊。
2018年9月24日,一艘被海底泥沙掩埋了124年的沉船通过央视直播的画面展示在公众面前。在水下17米深处,船体一侧,两个40厘米见方、木质鎏金的“经远”铭牌向世人证明,这艘沉船就是甲午海战中弹沉没的“经远舰”。
“经远舰”身份的确认是这次水下考古探查的首要任务,因为在此之前,关于“经远舰”的沉没地点众说纷纭。
“经远舰”水下调查项目副领队冯雷告诉记者:“最大的疑问第一是‘经远舰’沉没的位置,在民间有很多说法,有说在大鹿岛,有说沉没在黑岛,再有就是当时海战的情况,把‘经远舰’和‘来远舰’有一些混淆,尤其是在日方的资料上。”
100多年来,“经远舰”的最后时刻一直被历史的迷雾所笼罩。在“经远舰”沉没之时,日方曾经拍下了一张照片,而这张照片也成为考古队确认“经远舰”沉没地点的重要线索。
根据史料记载,“经远舰”为装甲巡洋舰,舰长82.4米,宽11.99米,排水量2900吨,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1887年下水,随后被编入了大清帝国北洋水师。1894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124年过去了,长眠在十几米深海底的“经远舰”,如今它的整体状况如何呢?
探查表明,“经远舰”倒扣海底,船底已被破坏,但由于装甲巡洋舰特有的装甲保护层,被海底泥沙掩埋的部分保存相对完好。这被尘封了124年的时光胶囊,在水下摄像机前被一点一点打开。
今天,当我们透过摄像机向舷窗内凝视之时,124年前,或许一名北洋水师的水兵也正是透过这扇舷窗观察着远处的大海,海平面上,冒着煤烟的日本联合舰队在他的视野里渐渐清晰。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
大鹿岛海域,集中了中日两国几乎全部主力战舰,海战持续了5个多小时,此次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了“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四艘战舰;“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舰遭受重创。而日本海军“松岛”“赤诚”“比睿”“西京丸”也遭重创。由邓世昌指挥的巡洋舰“致远号”,在战斗之初先试图撞击敌舰,终因舰体受伤过重而沉没,舰上将士几乎全部与舰同归于尽。“经远舰”在整个海战中战至最后,管带林永生战死舰上。回望124年前,“经远舰”是怎样在战斗?在最后的时刻,“经远舰”上又发生了什么?发掘出水的文物,无声地讲述着当年海战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而在考古探查中发现,“经远舰”中弹后引发的大火,不仅烧着了船上的木质结构,还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出水的几枚不同孔径弹壳成为复原当年海战的一个重要线索。
除了因大火造成弹药殉爆的痕迹,考古队员在舰首的探查过程中,也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出水了很多毛瑟步枪子弹。
“经远舰”的海战时代,战舰主要是通过发射火炮和鱼雷来进行攻击,步枪作为陆地近战武器,并不适于海战,但为什么在船首的位置,会发现步枪弹壳呢?
“经远舰”水下调查项目领队周春水介绍,这说明在近距离发生了战斗。从历史资料上看,当日本的“比睿舰”从“经远舰”旁边穿过去的时候,“经远舰”舰长下命令要进行接舷战,号召所有的士兵登上甲板,所以每个人都是带着毛瑟步枪上去的。
背负熊熊烈火,承受弹药殉爆的重创,迎着日本舰队的火炮打击,水兵们聚集舰首用毫无胜算的步枪拼死一搏。对“经远舰”的水下探查,印证了当年海战的惨烈。
据史料记载,激战过后的“经远舰”受多处重创,包括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二副陈京莹在内的全舰200余名官兵以身殉国,仅16人游至陆地生还。
对于管带林永生,日方也有记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孙键介绍,林永生是北洋舰队非常有名的一员虎将,即使作为敌方,作战的对手,在日方的记载当中,对林永生也是非常敬重的。在今天能看到日本的文献里面,曾经提到过:林永生管带是一名虎将,在作战当中一定要非常重视,一定要非常小心。
1894年9月17日的那个下午,在管带、帮带大副先后中弹牺牲后,二副陈京莹接替“经远舰”指挥,战至中炮身亡,年仅32岁。而在出发前,陈京莹留下绝笔家书。这封家书保存至今:“兹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此固人臣之本分也,况大丈夫得死战场幸事而。父亲大人年将古希(稀),若遭此事,格外悲伤,儿固知之详矣。但尽忠不能尽孝,忠虽以移孝作忠为辞,而儿不孝之罪,总难逃于天壤矣!”
孙键说:“第一支中国近代化的舰队,因为种种原因在这种地方战败,沉没在这里,但是我想,作为当年参战的这些官兵,无论是士兵还是北洋海军的将领,他们都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为国家尽忠,对得起自己这种海军的荣誉,他们奋战到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