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一条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浦西和浦东,有一组照片是从上海的浦西看浦东,照片上的浦东在1990年还是一个看不到任何标志建筑的烂泥渡,最高的建筑是一座24米高的消防嘹望塔,而2000年最高建筑是东方明珠,2018年则是上海中心。从24米的消防塔,到468米的东方明珠塔,到632米高的上海中心,28年的时间,浦东越长越高,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的成长和巨变。原来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现在浦西和浦东两岸的房价已经并驾齐驱,浦东更是一片投资的热土。1990年的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28年来,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浦东的成长呢?
这是一个普通的营业执照,但是却有一个特别的来历。这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张伟是一个已经加入德国籍的华人,但是营业执照上却没有标注“外国自然人独资”。按规定,外籍人士不能注册内资公司。那么,作为一个外国人,张伟是怎么拿到这个营业执照的呢?
张伟说,他记得开两会的时候有一个政策让他印象特别深,外籍人员可以享受国民待遇的身份。
张伟是2011年来到上海工作的,并且拿到了永久居留证。今年3月,他想看看他这个外籍人员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国民待遇。
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分局企业注册科副科长施文英介绍说,当时他们在考虑外籍高层次人才取得了永居证之后,是不是能有一个政策,方便他们在浦东创业。
于是,一个想法推动了一项政策的出台。今年4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试行办法》。很快,张伟就和另外一个外籍人士领到了营业执照。他们是全国第一批领到这种营业执照的外籍人士。
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做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这正是28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意义。28年来,浦东这个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证交所、第一次在全国公开招聘干部、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合资零售企业等等。一个个第一,是一次一次破冰。那么,为什么浦东能创建出这么多的第一呢?陈高宏是1993年浦东向全国公开招聘干部时,从安徽考到浦东的,他是浦东开发的受益者也是见证人。
他认为,浦东新区所承担的任务和深圳不一样,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之旅,要划一条铁丝网给它特殊的政策,但是中国的主体地区还是按照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而浦东新区的开发,就是要回过头来把计划经济为主转变成市场经济作为主体。
如果说,30多年前举起中国改革开放大旗的深圳特区是改革的马前卒,28年前浦东的开发开放更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更表明了中国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陈高宏认为浦东是一个机制创新的地方,这个新的机制是什么?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到决定作用。一句话,就是政府的改革要把一些管不了的、不能管的放下去。
要顺应市场的需求,把政府原来管的给放下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原来政府管的事情都有政策依据也有相应的机构执行。在浦东真的能放下去吗?在浦东要办和企业有关的事情都要到浦东新区的企业服务中心来办。这里有很多服务窗口,但是没有任何部门标识,只按数字排列,这是为什么呢?
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说,这是按照政府一网通办的要求,让企业让办事人员在一个窗口办事,避免多头跑,多头提交材料。
在这些窗口中,有一个特别的窗口,叫“找茬”窗口。同时,每个窗口的桌上都有一个牌子,牌子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追求,只说Yes不说No!窗口无否决权”。蒋红军介绍说,碰到与法律法规要求不符合的,材料不齐全的,这种情况不是简单的说不行,而是要跟企业说怎么样才算行。
政府办事的窗口不能对企业说“不”字,这体现了政府和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的背后是一系列机制体制的创新。在机构设置上,2014年浦东率先将原来的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三合一”成立市场监管局,后来又并入价格检查、酒类管理等市场监管职能。在商事登记制度上,推动“三证联办”转变为“八证联办”、“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张伟领到的这个营业执照上有个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这个码就是企业的身份证号,可以一码走中国。
蒋红军说,目标就是要让企业办事方便,政府服务的改革目标就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高办事的便利化。
在浦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并不是一句空话。姚雪是一家美国公司在中国的负责人,这两天,他的公司就遇到了一个问题。
中国第一届进口博览会,他们公司是首批报名,而且现在已经开始在准备展品进口了,他比较担心的事就是展品的进口。
11月5日将要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目前已经有130多个国家2800多家企业确认参加。所有参展的产品都来自境外,特别是产品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境外进口直接到展会现场的。
姚雪说,根据过去的经验,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办法,一个是完税,完税之后进关;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说通过保税,海关监管,然后到展会。这种情况下过去的操作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需要先支付一笔保证金,而且这套手续时间会很长很麻烦。
姚雪公司要进口展示的都是大型设备,他的公司在浦东的外高桥保税区。和其他保税区不同的是,这些设备不是躺在保税区的仓库里,可以在这里进行保税展示。但是如果按照原来的规定,要参加展览就需要缴纳一笔保证金,或者必须完税。当企业提出问题以后,浦东有关部门出台了新的解决方案。
上海市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有限公司智能设备部总监助理戚毅俊说,上海市商务委颁布的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证书,就是为了解决客户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在这次进口博览会上展示6天,展示完以后可以在园区里进行365天不间断保税展示。
这对参加进口博览会的商家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根据新的规定,他们公司的这些设备可以不用再缴纳保证金就可以拿到展览会上展示。更重要的是,为了展会进口的新设备,可以不用完税直接拉到展会上展示,在参加完展会后,这些设备如果没有卖出去,可以继续放在公司这里进行保税展示。
姚雪说,这样他可以把一些比较新的机型、新的技术带进来参展,而不需要担心是不是能够马上卖掉。
浦东开发开放28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浦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浦东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开展了更多的制度创新,先后有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所有这些创新在陈高宏看来,就是降门槛,拆围墙,打破天花板。
陈高宏说,不仅要降门槛,让人口、资源各种要素在这里积聚起来,而且还要让聚集起来的各种要素,能按照市场和社会信号不断实现新的拓展、新的增长。拆除围墙,就是让不同的政府部门,围绕同一个经济发展目标,拆除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相互的边界。
而打破天花板就是要把阻挡市场发展的天花板拆掉。在发展的同时,浦东也面临着如何让城市更宜居的问题。浦东有1210平方公里,552万常住人口,这些居住在浦东的人,无论是出行还是居家过日子,也在享受着改革的福利。一大早,川沙新镇七灶村年近七旬的村民陈老伯从家里出发,步行五分钟,就来到家门口附近的服务站,申请办理就医记录册。
家门口服务站的窗口服务人员将陈老伯的申办信息登记在册后,当场把村民的身份证和原有的就医记录册交给坐在一旁的家门口服务站帮办员,帮办员立即前往附近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授权的服务点办理,从核实信息、打印完成、交给窗口服务人员,再到陈老伯领取新的就医记录册,整个过程仅20分钟左右。而在这20分钟的等待时间里,陈老伯可以在家门口服务站内享受各种免费公共服务。目前,像这样的家门口服务在浦东1200多个,实现了15分钟百姓“服务圈”。
陈高宏说,浦东新区不仅是建设了一个新城,而且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特大型城市怎么实现老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一体化进行的新路,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下特大型城市重新振兴的新路。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浦东开发也28年了,浦东只占上海1/5的面积,1/4的人口,但是却贡献了1/3的经济总量。28岁的浦东正年轻,但是在采访中很多企业却把浦东的干部,称为拎得清的老娘舅。这是因为在遇到问题碰到困难时,浦东敢闯敢试,敢做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今后浦东还将继续担当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责任,为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进行新探索积累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