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中,涌现出很多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几天之后,10支英雄部队的番号,将出现在阅兵式上,组成徒步方队。 这是首次以英模部队的名称命名受阅方队。在阅兵式上,每一支英模部队方队前面都有7面旗帜,受阅官兵将在旗帜的引领下,走过天安门。这些旗帜有什么特殊意 义呢?
7面旗帜中,中间一面是主旗,为番号旗,两侧各3面是副旗,为荣誉旗。每一面旗帜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教练员裴冬冶告诉记者:“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这个是我们的主旗。这次大胜仗可以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设下埋伏,一举歼灭日军1000多人,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 第一场胜利。战斗中,115师2营5连作为突击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全连160多官兵,牺牲130多人。战后,连队被授予“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称 号。
1941年9月,为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秋季大扫荡,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所属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福 才、胡德林5人,在完成阻击和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英勇跳下悬崖。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挂树枝幸存,谱写了一曲 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政委李金国说:“我们方队主旗是东北抗联英模队方队,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间最早,坚持抗战时间最长的一支抗日武装。”
在长达14年的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爬冰卧雪,在敌强我弱、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浴血奋战,与敌人周旋苦斗,歼灭和牵制了20多万日伪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这次受阅的10个英模部队方队,是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的现役英模部队组成。在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一面面写着部队番号的旗帜,将出现在每一方队的最前端,这也是在之前的阅兵中从未出现过的。
阅兵时,每个英模部队方队的7位旗手,将走在队伍的最前方,最先接受检阅。这些旗手虽然都是百里挑一、优中选优,但要想让旗帜稳稳举起,不颤不倒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式阅兵时的旗子重量在7斤左右,为了增加臂力,旗手平时训练的旗子大多有10多斤。他们不仅需要长时间端旗,而且行进中,头线、下颌线、肩线、旗杆线、上手线、下手线、脚线,7条线必须在出旗的瞬间精准定位,整齐划一。
单手调整旗的功夫,是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旗手赵禹博为了防止卷旗练就的小绝技。十几斤重的旗子他单手就能稳稳端起,并且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迅速调整。赵禹博说:“我在走过天安门的时候,坚决不能出现这种让旗展不开的这种终生遗憾。”
赵禹博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辈就有4位抗日英雄,他是从小听着抗战的故事长大的。这次能参加阅兵并成为一位旗手,在他看来,有着更为特 殊的意义。他说:“我要传承抗战精神,展现新一代革命军人对于抗战精神还有红色血脉的传承,我手中扛的这杆旗可以说是对他们一种传承,也是对我们不断的一 个激励。”
迎风飘扬的旗帜,似乎有一种力量,在它的引领下,受阅官兵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这不仅仅是一面旗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让他们对军人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英模部队方队队员邓春林说:“70年前,我们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作为我们这个英烈的后代,替先烈受阅是我们最大的光荣。”东 北抗联英模部队政委李金国说:“我们就是要把这种抗战抗联的精神,融入到强军实践中,转化为能打仗,打胜仗的这种使命担当,在强军兴军的行程中有所作 为。”
一面面旗帜在告诉人们,历史不会被磨灭,英雄没有被遗忘。当年的英雄儿女立下赫赫战功,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值得永远铭记和尊重。如今,英模方队受阅,将会让更多人熟知这些部队在抗战中的光辉历史,激励着更多人牢记历史,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