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不管对于个人还是企事业单位来说,打官司有时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会涉及到很多程序,怎么样很方便地去了解案件的进展,是个不小的麻烦事。而对于法官来说,每天要审要办的案件很多,涉及的法律问题和相关环节也很多,怎么公正办案、高效办案,也考验着办案人员。如何补齐这些短板,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呢?先来看一起案件。
广州市的陈女士买了套新房,这本来是件好事儿,却给她带来了不少烦恼,因为已经延迟交楼近1年了。
房子住不上,连合同约定的违约金也没有赔付。万般无奈之下,陈女士只好找了律师,将开发商诉至法院。法院判定开发商需按照合同赔偿违约金。官司胜诉了,然而到了执行阶段,陈女士却开始担忧执行难、执行不到位。
陈女士想起,在立案的时候,法院的工作人员曾经告诉她关注一个微信小程序,在这个程序上只要进行面部识别,就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案件进展。于是,她尝试了一下,还真的查到了。
在这个广州微法院的小程序上,陈女士不仅看到自己的案由、审判长、受理费用,连案件进展也一清二楚。2017年11月21日开始执行起,第二天执行法官便已经通过联网系统查询到了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存款、车辆、房产、证券等情况,全面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有利于法官执行案件,也有效避免财产转移。
而法官告诉记者,过去要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需要两个人一辆车,挨个儿银行查询,往往一整天,只能查询几家银行,这样一来,不仅法官办案效率低,当事人也有不少意见。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张春和介绍,法官有的时候并不是只办理当事人甲或者当事人乙的一个案件,他手头有几百件案件,当事人要打电话找不到法官,可能会想是不是故意不接电话,实际上他正在外出执行另一个案件。
信息不对称一直是让许多当事人对于法院工作不理解的一个方面,而如何让当事人了解到案件执行工作的进展,是广州法院正在着力解决的。
按照程序,执行法官周晖来到了被执行人的住所和所涉楼盘张贴执行公告。张贴完公告,周晖现场拍了照片,还进行了手机操作,实时传送信息,这样,当事人马上就能了解到新情况。
果然,陈女士的手机程序提示了当天案件的执行进展,这也让她的心踏实了不少。
利用信息化来“智慧执行”,案件信息和进度实时查询,这让来打官司的当事人心里有了底,对于法官来说,这样的信息公开,也起到了监督和督促的作用。
那么,如果执行法官并没有按时执行案件,又有什么样的督查措施呢?就在记者采访时,时任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龚德家的手机收到了这样的提示,他说:“你看,我就收到了我们系统里面发来的催办信息。这个是执行期限剩15天,请督促办理,这个都是15天。这个是立案后5天仍未启动网络查询,请督促办理。”
原来,为了让法官能够保质保量,并且按时完成案件的执行,法院还制定了严格的期限预警和逐级督办制度,一旦执行进展有所延迟,或者距离执行期限较近,后台系统就会自动进行信息发送,逐级将案件信息推送给管理者,由管理者进行督办,如果依然未起到作用,就会进行问责。
龚德家说,随着这个系统的逐步使用,他收到信息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都不希望在领导的手机里面,出现自己工作没做好的状态。
从立案信息上网,到财产信息的联网查询,再到执行进度和督办信息的实时推送,这样的“智慧执行系统”对于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龚德家介绍,2016年10月份与2017年10月份同期对比,具体的案件结案数大约提高了15%,有明显的增加。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不少法院都存在着案多人少的情况,案件积压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多次要求提升办案质量和效率。对于广州来说,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法官数量并没有增加,可案件数量激增。案多人少的矛盾非常突出,于是,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想到了向科学技术要审判力。
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要提升办案效率、便民利民,只能加强信息化建设。因此,除了庭审直播、智慧执行之外,广州中级人民法院还实现了网上立案、网上缴费、排队取号、文书查询等功能。
张春和说:“在成效方面我可以给你一个数字来说明:2017年1到10月份的数据为例,我们全市法院收案同比增长了20%,全市法院结案增长超过45%,法官的人均结案同比增长超过88%。”
“智慧法院”不仅要让公众满意,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还有一个重要的用户就是法官,能否真正提升案件审理的质量,让司法审判更加公开、公平、公正,这是“智慧法院”的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吕艳滨认为:“有没有真正去辅助法官办案,比如说我要通过系统能不能查到相类似案件的判决,相关的文书、法规。所以说首先要解决服务法官的问题,这是根本。因为只有法官的获得感有了,我们的智慧法院才可能建成一大步。”
和广州一样,案多人少的还有北京地区的法院。这一天,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侯军接到了一个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三天后就将开庭审理。这是一名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的纠纷,案件虽然不复杂,但是涉及到的法律条款、部门规章却不少。
侯军收到了后台系统推送的关于这个案件的智能推送信息,包含了案例的深度分析,让法官在查看具体案例信息的同时,不仅能够了解到其他相关案例,还能对此类案件的法律适用和裁判情况等进行分析,为法官提供综合性的参考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近年来开展的调查显示,不少地区都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形成了有特点和有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格局,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智慧法院”的建设流于形式,甚至成为了无法点击或者没有内容的“僵尸网站”,不仅老百姓不用,连法官自己也没办法使用。
要想让“智慧法院”不成为形象工程,保证信息化对于法官审理案件行之有效,这需要立足于需求,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尚未完善的地方进行不断改进。
比如,信息是海量的,怎么样有针对性地推荐给法官呢?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佘贵清说:“一推送推送成千上百甚至上万的这种案件裁判文书,实际上法官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他也不会去看,因为他知道你推送并不精准。我们经过了四个阶段,从立案一开始,我们有了电子卷宗,自动把这个案件要素梳理出来了,包括它争议的焦点,这样从立案到审理环节,法官点击没点击我们后台会有记录,或者说他参照没参照这个,我们也会有记录,因为一是帮助法官,反过来也提升我们这个系统自我学习能力。”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北京法院近二十年信息化采集的法律法规、公布案例、裁判文书、案件信息、电子卷宗、庭审视频等各类司法审判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智能识别、抽取相关法律知识点、关联案件,从而提升了办案的效率。
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具有参考性的法律法规、同类及相似案件的推送,也会对法官审理案件有所指导,让审判结果更加公正。
效率提升了,信息公开了,案件更为公正了,矛盾也就缓解了。
运用信息化的系统,包括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来辅助法官办案,提升法院办案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度,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目标。
吕艳滨说:“表面上看信息化和智慧法院首先解决的是法院内部的问题,但是它最终的结果就是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它实现的是第一公开透明,第二个是方便,当然最终的目标是让我们的每个案子,越来越接近我们理想的公正。”
目前,很多地方都在探索“智慧法院”的建设,但就像专家说的,“智慧法院”不管形式如何,内容怎样,最终的结果就是要让民众有获得感,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就要求更多部门和机构,“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