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CCTV1直播网』,本站易记域名『CCTV1.TVCCTV1节目表
当前位置:直播首页 >> CCTV1栏目 >> 焦点访谈 >> 正文

焦点访谈 20180322 三下乡:常在乡 常惠乡

焦点访谈时间:2018-03-22来源:央视网收藏本页报错


(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已经开展20多年了。20多年来,“三下乡”的初心如一,但内容与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如今的“三下乡”活动不仅把文化科技卫生送下乡,而且还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常下乡、多下乡、常在乡。如果说,“送下乡”好比隔三岔五“输血”,那么“常在乡”就是日复一日“造血”,让农民群众天天都能切实享受到“三下乡”带来的福利。那些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尤其需要“常在乡”。在与不在,大不一样。比如陕西汉中市镇巴县的山村,就有了“常在乡”的村医。

陕西汉中市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地处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被誉为陕西省的“南大门”。随着近年来“三下乡”工作的逐步深入,当地乡村医疗条件也逐步得以改善,但是在一些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域,医疗人才短缺、医疗设施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

镇巴县大深沟村,地处大巴山深处,周围的高山不仅阻碍着附近5个镇的经济发展,也为区域内9万多群众的看病带来了难题。路况好的时候乘车到县里需要几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想要出去看病就更难了。

大深沟村共有315户,其中建档贫困户114户。由于山高路远,村民们治疗慢性病以及患突发疾病后最方便快捷的就医方式就是找村医。现年64岁的村医唐成华已经从医40多年,2008年起他到大深沟村当村医。最远的农户有二十几里,都是在大山里。

几年前有一位70多岁的村民突发重病,他的出诊挽救了这位村民的生命:“肠坏死,当时他家里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个老婆婆。没办法,我把村大队队长叫上,赶快跟我往县里送,最后到医院以后发现肠坏死23公分,给他做了手术。医院主任说再晚来两个小时,肠就全部坏死,没法挽救了。” 

唐成华擅长中医,多年来他把自己看过的病例和开过的药方都详细记录在一个小册子上。唐成华已经超过退休年龄,属于返聘,他曾向上级卫生机构建议招聘新人到大深沟村来工作,也希望能把他的治疗经验传承下去。

以前送卫生下乡的形式多以送医送药下乡等为主,陕西省在近年来的送卫生下乡活动中着重强调要鼓励大学生等各类人才以各种方式回馈家乡,服务百姓。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2017年起汉中市着眼本地,创新人才挖掘培养方法,与本地一些高中毕业生签订了《村医定向培养协议》。家住兴隆镇的余丝雨就是首批签约学生之一,记者采访时正逢余丝雨放寒假后在大深沟村里的卫生室实习。她高考差了一两分没考上二本,班主任给了她一个合同,村医定向培养,让她去试一下。

大深沟村所在的镇巴县属于劳务输出地区,当地很多像余丝雨这样年纪的高中生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就选择外出打工。

余丝雨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受奶奶曾学医的影响,她对中医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

18岁的余丝雨目前在重庆三峡医药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并取得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资格后,县里将为她报销所有学费和部分生活费用,并以县聘镇管村用的方式派往村医岗位,余思雨也表示想把唐成华的中医经验传承下去。

在三下乡“常在乡”的总原则下,陕西省在今年的送卫生下乡工作中也特别强调请专家下乡加强对基层业务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不走的“三下乡”队伍。汉中市在挖掘和培养卫生后备人才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现有在岗村医的培训,由来自北京等地以及省市级专家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常见病、多发病和急救方面的业务培训,同时鼓励村医参加在职学历教育。

2015年6月份,路上一个卖水果的小伙子,在离卫生室3公里左右的地方被野蜂蜇了一下,送到卫生室门口的时候出现头晕、乏力、血压降低。

面对突发情况,王仁兵用他学到的急救知识对病人进行了紧急的救治。经过抢救,病人转危为安了。

30岁的王仁兵一家三代从医,爷爷也曾是老村医,现在王仁兵和妻子共同在村里的卫生室工作。

为了便于宣传健康知识和了解村医服务情况,镇巴县卫计局还为县里所有的村医手机上安装了健康管理应用。通过应用除了可以获取一些健康知识以外,村医还可以把为患者随访服务的情况上传,信息上传成功后,镇巴县卫计局后台的管理系统便可以自动获取相关信息,掌握全县村医的服务动态,并做出相应的情况统计。

陕西省在2018年的“三下乡”工作部署中还特别要求要着重提升乡村卫生室技术和设备水平。陕西省卫计委为汉中市的村医们配发了健康一体机,这样的设备为村里的急慢病患者做一些初步的检查提供了便利,不用再为了一些基础的检查项目翻山越岭去医院。

据介绍,这样的一体机已经配发到了镇巴县所有行政村的卫生室。健康一体机具备心电图、心率、血糖、血压、血氧饱和度、尿常规等检测功能。

不过,村级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仍未达到预期,永久村的卫生室是由陈国海自家的木结构土房改建成的,三十出头的陈国海平时就生活在卫生室隔壁的房间。

像陈国海这样用自家的房屋作为村卫生室的情况还有很多,在陕西“三下乡”工作的总体部署下,当地卫生部门将加大投入,开始建设集体产权的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永久村的新卫生室也正在建设中,今年将交付使用。2018年全汉中市将建成1500多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三下乡”工作与健康扶贫相结合,为建档贫困患者签约一位家庭医生或家庭医生团队,进行慢病管理。镇巴县的村医们签约后定期去农户随访,每月县里给村医发放补助,每年年底还根据工作情况给予经济奖励。 

“三下乡”工作中这样为基层“输血造血”的政策也为不少因病致贫返贫的百姓带来了福音,镇巴县渔渡镇的长滩河村村民冉永兰曾经患双眼白内障,已经影响到日常劳作,需做手术,这个并不复杂的手术当时对于她来说可是沉重的压力,得病后拖了好几年。

健康扶贫的政策深入农民家中后,医疗报销比例提高了,冉永兰做了双眼白内障手术。

签约慢病管理团队的村医每季度还上门随访为她做检查。身体状况好转后,冉永兰可以参与家庭劳作了,她还和丈夫一起发展了三亩地的木耳产业,家庭收入情况也随之好转。

基层百姓受益体现着“三下乡”活动的成效,像这样在送卫生下乡活动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挖掘培养乡村人才的做法提高了基层自我“造血”能力,伴随着“三下乡”活动开展二十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和创新变化,新时代的“三下乡”活动社会参与面更广,更注重实用性和制度化,针对性更强,形式更为丰富。

今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由全国多省市同步开展,活动中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耐心传授科技知识,在设法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继续深入推进电商扶贫工作,扩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送文化下乡活动中,一些地方通过文艺演出、流动图书馆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传递给群众,在数字“移动图书馆”,群众只要拿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免费获取书籍。

被誉为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内蒙古乌兰牧骑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将各级重大会议精神、惠民政策等内容都融入到自编自创的文艺节目当中,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言语向老百姓呈现。重视队员专业技能培训,队伍内部以老带新,不同专业演员互相学习,使每一个演员都能做到一专多能,来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百姓。

在新时代,“三下乡”活动不仅要把农村需要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和服务送到了农民家门口,更要注重如何补齐农村社会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短板。“三下乡”要带给农民的绝不是一阵风式的效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热闹和方便,而是长远的福利。所以,不仅要送,更要种,不仅要多下乡,更要常在乡,通过机制化的安排,让一部分帮扶人员留下不走,安心在乡村工作,把三下乡活动变成常态化的服务,乡村振兴就多了一条输血管道,脱贫攻坚就多了一份造血机能。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24 CCTV1在线直播 www.cctv1.tv CCTV1直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留言建议 免责声明 CCTV1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