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CCTV1直播网』,本站易记域名『CCTV1.TVCCTV1节目表
当前位置:直播首页 >> CCTV1栏目 >> 焦点访谈 >> 正文

焦点访谈 20180112 向西,向远方

焦点访谈时间:2018-01-13来源:央视网收藏本页报错


(温馨提示:播放器右下角可以调视频清晰度)

西安交通大学,是上海的交通大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繁华的大上海西迁到西安这个西北城市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在过去的一年,他收到很多群众来信,其中一封就来自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们。习近平主席说:“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这里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纪念馆,胡奈赛和朱继洲两位西迁的耄耋老人睹物思情,回想起交大西迁60多年的风雨历程仍感慨万千。而给总书记写封信的动议,则缘自去年11月,校方组织西迁老同志开的一次学习十九大报告座谈会。

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朱继洲说:“那次座谈会的会后,大家有人提议,说能不能给总书记写一封信,讲讲我们的心里话,讲讲我们的感受,讲讲我们对年轻人的一些希望,所以这封信就这样产生出来了。”

想对总书记说说心里话的想法,在健在的西迁老同志中引起强烈反响。对于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了解交大西迁历史的人并不多,而对于当年西迁的交大人来说,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交通大学,当时没有上海、西安之分。这块校牌,实际上是1951年开始做的,这几个字是毛主席为北方交大写的,我们把北方两个字去掉后,借了毛主席的手笔,做了这个牌子。1956年迁校过来以后,这块牌子也就过来了。”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胡奈赛对记者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要求培养出工科毕业生九万四千余人,这个数字相当于解放前二十年间工科毕业生总数的三倍。但当时,全国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还凑不齐高校招生的人数。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考虑,做出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的决定。朱继洲告诉记者,仅仅是他所在的机械系,就有112名年轻教师迁往西安。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1956年8月10日第一辆“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从上海启程开往西安。“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每两天由上海铁路局开一个专列,专门运实验室器材、档案材料,和教职工家里面的那些器具。”朱继洲说。

开学前的几个月里,每天大约有150吨物资从上海运到西安。当年交通大学按全国统一部署开始扩招,一年级注册新生2100多人从全国各地汇聚西安,再加上陆续迁来的二年级学生1600多人,以及2000多名教职工,一所6000人规模的交通大学出现在古城西安新校址。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后,到1959年正式分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师生、员工在艰苦岁月的磨砺中,没有因为迁校而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也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实验。从中国第一台发电机、无线电台、内燃机、中文打字机,到国产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枚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无不凝聚着交大学子的青春和智慧,践行着交大人科技强国的梦想,在每个时代奏响最强音。

陈学俊院士是当时25名西迁正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当年,他把自家在上海繁华地区的房子交给了国家,带着同是交大教师的夫人和四个孩子举家迁往西安。来到西安后,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锅炉专业,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创建了全国唯一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去年7月,98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的陈老先生离世,他也是西迁教授中走的最后一位。他的办公室仍保留着他离世前三天,在这里办公时的样子。

《革命人永远最年轻》是陈先生最爱唱的一首歌。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说:“我们理解的西迁精神,就是总书记在贺词里面说的‘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这是西迁精神中最重要的内涵。”

胡奈赛说:“我们这些年龄的人,有三分之一已经走了,还有三分之一生活都不能自理了。我们还能说、还能走,所以我们有责任弘扬‘西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61年前,西迁人响应党的号召迁来西安,义无反顾投身西部建设,从少年奋斗到白头。迁校61年来,西安交大累计培养毕业生25万余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工作,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培养出的33位院士中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现在,扎根西部、服务国家已经成为西迁精神新传人的自觉行动。

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郭烈锦告诉记者:“陈学俊对我们说,他真的是响应党的号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后来跟着大家一起到这儿来,实际上他是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整个事业跟国家联系在一起。”

郭烈锦多年师从陈学俊老先生,老一辈西迁人胸怀祖国的情怀、严谨求实的作风在他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郭烈锦带领团队,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多相流及氢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几天前,他们的一项成果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郭烈锦告诉我们,这里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是紧紧抓住国家的重大需求而展开的。

这项由郭烈锦主持的煤转化为氢能的技术不需要燃烧,不仅全链条无污染,而且对制作原始煤浆所需用水的要求极低,只要是没有剧毒的有机污水都可以。最后处理完结的残液相当于污水处理后的样态,非常干净。“成本我们核算过,比如百万千瓦的机组同样发一百万千瓦的电,这样的机组比现在的燃煤发电站要节约30%左右。”郭烈锦介绍,这个技术正走向产业化。相信不久的将来,第一套示范工程做成以后,能源使用、利用的技术有望发生新变革。

郭烈锦团队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是在老一辈西迁人打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西安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则是近年来新建立起来的国际化研发平台,他们对于西迁精神新传人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一个团体,作为一个国家,或者作为任何一个小团队,一定要有人能够做到无私奉献。这应该是我们需要永远秉持的一种精神。”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单志伟这样说。

单志伟有十年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十年前,作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来到西安交通大学,与其他几位海归科学家,一道创建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在11名团队教师中有3名入选千人计划,4名海归,其他几位也都有至少一年以上的海外学习交流的经历。

宁晓辉,2012年以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习,从事液态金属电池方面的研究,2013年回国。被单志伟派到麻省理工学习交流的小解,是他的引荐人,那时他俩正好同住一个公寓。两人一拍即合,2013年宁晓辉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加入单志伟的团队后真的挑起了大梁,拿到100万元的启动资金,半年时间建立起了实验室。两年内不仅出了成果,而且融资5000万元开始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的副教授宁晓辉说:“我们学校其实也经常举办这样类似的老教授和年轻教授的对话,能够把当年的精神传承到我们这一代老师的身上。所以我们现在也秉承老一代西迁的精神,希望能够在更好的条件的基础上,把这个精神传承下来。” 

现在这个研发中心,不仅拥有世界上同行业尖端设备仪器,而且与国际同行业顶级专家密切合作,在国际同行业中显露出强大的发展后劲。而由他们主导,一个“中国,丝路材料小镇”投资350亿元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已经签署,以单志伟为代表的,新一代交大人科技报国的蓝图,显现出美好的前景。

这里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数字展馆,60多年前,交大从上海西迁成就了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今天,西安交通大学将再次西迁,不久的将来会入住即将建成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总书记在给我们老教授回信的重要指示里面,也特别希望西安交通大学,能够为西部、为国家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创新港的建设,就是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一种使命、一个载体。”张迈曾说。

未来这里的新校区将分成理工、工学、生命医学和人文科学四大板块,会成立23个研究院和上百个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距离西安交通大学西面30公里左右。

交通大学创立的时候,正值甲午惨败的1896年。从创立之始,就提出过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工业救国、实业救国、交通救国等等办学思想,一直持续到1949年,这其中的关键词就是“救国”。而1949年以后出生的交大人,很多人起名都叫建华、建中、建国,关键词变成“建国”。现在迈进新时代,关键词无疑是强国。而无论救国,建国,还是强国,最终都离不开爱国。胸怀大局、爱国奉献不仅是西迁精神的内涵,更是几代知识分子不变的情怀。而交大西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圆梦中华,幸福等不来,只能是奋斗出来的。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24 CCTV1在线直播 www.cctv1.tv CCTV1直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留言建议 免责声明 CCTV1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