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CCTV1直播网』,本站易记域名『CCTV1.TVCCTV1节目表
当前位置:直播首页 >> CCTV1栏目 >> 焦点访谈 >> 正文

焦点访谈 20150808 “忽悠团”谁来管

焦点访谈时间:2015-08-08来源:央视网收藏本页报错

假种子、假化肥,坑农害农危害巨大。这样的事媒体没少报道,农民朋友对这种不法勾当的警惕性也不断在提高。不法分子为了继续获得暴利,也不断翻新欺诈手法。最近,河南郏县就有不少农民又上了一次大当。

在河南省郏县薛店镇,盛夏时节,田野中本该是处处葱绿,村民周许承包的田地里却满是枯萎的果树,轻轻一捏,树叶就变成粉未。周许说,眼前这些是今年春天刚种下的桃树,已经死了两个月,损失了大概300多棵树,4万多元钱。

周许去年刚从外地打工回来,贷款承包了70亩土地种果树,眼下他连补种树苗的钱都没有了,每天只能这么无奈地等待。遭遇意外的不仅是周许一家, 同村的肖志强听说记者来了,特地把记者领到了他家的葡萄地里。正是葡萄即将成熟的时候,然而记者看到,到处是枯萎的枝叶和果实,这些也是两个月前刚挂果时 死亡的。肖志强说,他家20亩葡萄受到影响,损失在20万元以上。

除了桃树、葡萄,出现问题的还有花生、芦笋等经济作物,甚至连玉米这样的大田作物也受到了影响,问题都是出现在两个月以前。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呢?村民们说,这是因为地里都使用了同一种肥料。周许说,导致桃树死亡的是今年5月份购买的一批化肥。在一位村民家中,记者见到了还没有用完的这种化肥。

这位村民是种了几十年地的种植大户,购买了这种总共20吨化肥后,觉得味道不对,他试着用了一些在玉米上,玉米苗受到了影响,他没再使用,化肥也就留到现在。村民们说,发现问题后,销售化肥的人员还在陆续向村里运送化肥,他们拦住了这些人,想要个说法。

这些人中的王长根是化肥经销商,村民们说,出现问题的化肥就是他负责销售的,但由于当时没有任何证据,僵持了一阵后,对方还是离开了。村民们随 后向执法部门进行举报。6月8日,村民们拿到了检验报告。村民赵发五告诉记者:“他(执法人员)说化肥不假,不假就是含氮。我说不假,他可叫的是智能缓 释,他说那也就是虚假宣传。”

记者仔细查看这份检验报告,氮含量一项显示合格,在标识一项注明:微量元素含量无法通过验证,产品名称中使用了不实、夸大性质的词语,以错误、引人误解的方式介绍肥料,结论为不合格。

如果并不是假化肥,仅仅是标识不实夸大,那村民们的苗木死亡又是怎么回事呢?记者按照包装袋上地址找到了这家化肥厂--内乡县壮田肥业有限公 司。负责人张国生承认,郏县村民们使用的这批化肥确实是自己生产的,包装袋、品牌也确实是自己企业的,不过这批化肥并不是包装上所说的智能缓释肥,更不能 用于果树等经济作物上。

张国生说,郏县村民们使用的实际是低端的氯化铵肥,使用一公斤氯化铵比在土壤撒一公斤食盐带入的氯离子还多,通常只能用在南方水稻种植区。虽然 也可以用在玉米上,但郏县等地今年干旱少雨,玉米种植上都必须严格限量使用。现在把它当成智能缓释肥,用在果树、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上,必然导致作物死 亡。那么这种肥料怎么卖到了郏县村民手中呢?张国生说:“当时有个往我厂里送货的司机 叫王长根,他说自己使的,给我便宜点。我就使用这包装给他做了个百十吨化肥。”

在张国生这里,记者又一次听到了王长根这个名字,也就是给郏县村民卖化肥的这名男子。张国生说,王长根今年5月份找到他,要求订制一批肥料。而 自己在接手这个化肥厂之前,厂内留下了一批这种包装袋,质监部门认定标识不合格,已要求停用。王长根说订制的肥料是个人用,张国生就将氯化铵灌装进这种包 装袋,以每吨620元的价格卖给了王长根。王长根和农民签订合同时使用的印章是伪造的。

张国生告诉记者:“他自己弄个公章,刻个公章,说是厂子里的,我厂搞宣传促销的,我就我自己一个,我也不出去卖货,我也不搞宣传促销。”

现在看来,这名叫王长根的男子从化肥厂以620元一吨的价格,购买了氯化铵肥后,以2600元的价格转手在郏县进行了销售。他又是怎么把这些化肥高价卖出去的呢?村民们回忆了当时购买化肥时的场景。

河南省郏县薛店镇吴村村委会主任吴昊锋说:“说是开会学习,学习种玉米咋种, 招呼几个种地大户,我说可以啊。”赵发五说:“找上我的门,说是国家的扶贫政策,专家在这讲座呢,你去听听,他们车接车送。”

在一位村民当时拍摄的两张现场照片上,横幅上写的是农业技术指导宣传大会,但村民们到现场才发现,这实际上是肥料推销会,台上一名自称农业专家 的人还给每人都发放了会员手册,说销售活动是扶贫开发雨露计划的一部分,由厂家定点支持郏县,并当场进行了试验。赵发五说:“它这缓释就是把化学试剂倒进 去,土本来是半杯,然后推(变成)到一杯,土就还往上冒。”

如此神奇的效果让村民们眼界大开,活动一结束,主办方当场和农民签合同,村民们还没到家,化肥已经送到了家中。在郏县,至少有100多户村民购 买了这种化肥。那王长根买去的这批化肥怎么又以扶贫项目的名义,由专家登场进行了推荐呢?河南一位长期从事农资销售的知情人告诉记者,受害村民其实遇到的 是一种新型的欺诈方式,当地称作“忽悠团”,所谓的专家是假冒的,他们卖的化肥和国家扶贫开发雨露计划更没有半点关系。

知情人介绍:“这是地地道道的‘忽悠团’,就是以专家教授的名义,宣讲推销他的假化肥,把农民请到所谓的工厂里或特定的空间里,进行讲座、洗脑,这有个行话,叫‘赶猪’,‘猪’赶来了,开完会了,开始上当了,把钱交了,肥料送到家了,这个过程叫什么呢,‘杀猪’。”

这位知情人说,在河南、安徽一带,至少有两、三千人专门用这种忽悠的方式,常年从事农资销售活动,只要熟悉套路就可以招揽一撮人组团:操盘手或 者从化肥厂订制肥料,或者和工厂相勾结,以讲课的名义,由所谓的专家对村民进行洗脑,之后当场迅速收钱卖货。像王长根搞的这一次销售就能获利几十万元,在 这一过程中,对村民车接车送,有时还请客吃饭。

河南一家化肥厂销售总监证实了这位知情人的话,他告诉记者,他的工厂就可以根据客户需要,随意订制各种品牌、各种养分含量的化肥。至于郏县村民 们看到的所谓高科技实验,更是圈内人人皆知的小把戏:“都是化学的东西,我都能做。用的什么膨松剂了,把土和化肥弄一起,土可以胀起来,忽悠忽悠老百姓 的。”

而像这样被“忽悠团”忽悠后产生的相关投诉,到最后大多会不了了之。

明明是蓄意进行的欺诈,难道相关部门管不了吗?郏县的村民们告诉记者,在5月份发现问题后,他们就向工商部门进行了举报。记者来到了郏县工商 局,郏县工商局纪检组长王随钊表示:“他们没有营业执照,过来销售化肥,工商部门接到举报之后,把他们取缔了。罚款15000元钱。”

这位负责人说,调查中,他们只发现了无照经营这一个问题。至于化肥的质量,这位负责人说,从报告上看,氮含量一项合格,就意识着质量合格,至于不法分子将严格限量使用的氯化铵包装成智能缓释肥,那只是标识的问题。

他告诉记者,对工商部门来说,此事已经结案,标识问题应归技术监督部门管理,记者来到了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主任张政权告诉记者:“按职能分工上,我们只负责本地企业的生产领域的监管,流通领域,国务院有界定,是属于工商方面的。”

工商局说应该是质监局管,质监局却说还应该是工商局管,到底归谁管呢?记者查阅法规发现,根据《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 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肥料监督管理工作。记者来到了郏县农业局,郏县农业局执法大队大队长张廷杰说:“根据它的检验结果,它的质量是没问题的。 涉及虚假宣传和标识问题了,不是农业部门的职责。”

这位执法人员说,他们当时也接到了举报,根据调查,确实至少有一百多农户购买了这种化肥。但根据行政处罚法: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 罚款的行政处罚,最终确定工商部门立案,农业部门并未采取措施。而从检验报告看,农业部门即使想介入,也无能为力。张廷杰说:“它有虚假宣传和误导。作为 农业部门来讲,从质量这一块,没有法律能套住他。这事应该问工商局、质监局。”

跑了一圈,记者又回到了原点。村民们说,从事件发生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他们像记者一样,跑遍了所有相关部门,但最终的处理结果,仅仅是非法经销 人员被处罚15000元,就再没人过问过一句。记者离开郏县时,周许告诉记者,他还留着这些树苗就是希望保留证据,如果再没有任何说法,他只能放弃农业生 产。

这化肥卖的,简直就像一场精心准备的魔术表演。用化学试剂障眼,用新名词洗脑,用专家讲座包装,如此光怪陆离,难怪农民会上当。像这样把普通化 肥吹嘘成根本不存在的“智能化肥”,明知错施会造成危害却还忽悠农民,就是典型的“坑农害农”,它应该得到及时彻底的查处,才能有效维护群众的利益和政府 的威信。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24 CCTV1在线直播 www.cctv1.tv CCTV1直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留言建议 免责声明 CCTV1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