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它们的当家人,就是党支部书记、党委书记。他们的工作琐碎、平凡,又十分重要。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的董福财就是这样一个当家人。虽然现在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这里的村民还在想着他念着他。
记者来到北甸子村,寻找村书记董福财的家,村民告诉记者:“董书记家好找,一直往北走,房子最破的那几间就是,最破的。”按照指点,记者找到了他的家。和村里其他房子比,他的房子确实显得低矮、破旧。因为怕把屋顶的油毡纸吹走,房子上面压满了砖头。
在这个简单的甚至有些寒酸的家里,董福财住了几十年,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岁月。今年3月,董福财因病去世后,家人送走了他用过的物品,只留下了 一个水杯和一把铁锹,那是老董栽树时总带着的两样东西,跟了他十多年。董福财的儿子董伟告诉记者:“我爸上山提着水杯拿一把锹,总是这样的,在他心里没有 比栽树更重要的事了。”
董福财所在的北甸子村位于辽宁省最北端,它的西、南、北三面与我国最大的沙地,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接壤。20多年前,这里曾经风沙肆虐,看不到一点绿色。
坨子,是流沙堆成的山,低则四、五米,高则几十米。以前,被沙坨子包围的北甸子村就像荒漠中的孤岛,随时都有吞没的危险。1996年,国家相关部门来这儿考察,提出了整体搬迁的规划。走还是留,就在村民们感到茫然的时候,董福财站了出来。
1997年,董福财动员村里11户人家签订了“个人承包荒山造林合同”。他带着妻子和刚成年的孩子,领着村里11户人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沙坨 子。但是,要在沙子里种树,谈何容易。沙里栽树,关键是水要浇足。当时董福财是挖一锹土浇一次水,一棵树不知要挖多少土,浇多少遍水。当年山上哪儿来的水 呢?村民陈其华说:“泡子里头,搁马拉的。拉上不去梁顶,就让人往上传,传接力似的,你传我,我传你,传到梁顶上去了。”
向沙漠进军的头三年,几乎看不到什么效果,树苗的成活率还不到30%。一时间,村里说什么的都有,甚至有人要退合同。那个时候,董福财白天种 树,晚上做村民的工作,硬是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村民李玉国告诉记者:“年年领着我们补苗。他自己是啥呢,扛一把铁锹拎个水壶就上山了,没人就自己也 去,栽多少算多少,就这么坚持。”董福财妻子刘玉莲说:“真累,到春天那脸都巴皮,一层一层的,沙子大,天天回来脸巴皮,黢黑黢黑的,晒的,黑的。”
在董福财的坚持下,寸草不生的沙坨子,终于一点一点绿了起来。沙子固定住了,地里也有了收成,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跟着老董植树的人也就越来越 多。近20年来,董福财带着乡亲累计栽树300多万株,在科尔沁沙地边缘,建起了一条长15公里,宽3公里的林带,将辽宁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足足向 北推进了13公里。
作为北甸子村的当家人,董福财一心想的,就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树种活了,他就琢磨修路。带着大伙儿,手拉肩扛,马拉人拽,硬是像愚公移山一 样,移走了阻隔村民几十年的巨大沙丘,打通了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路通了,他又忙着为村民找致富项目。在他的带动下,北甸子村60%的人家养牛、养羊,每 年仅养殖业一项人均增收4000元。
北甸子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邢守龙表示:“那跟原来根本就不一样了。原来只能说有啥吃啥,现在想吃啥我能买啥,过去娶媳妇往外嫁姑娘,靠牛车和马车,现在都靠机动车,原来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卖粮难,现在小贩子难,不给到价我们不卖他。”
树栽活了,路修通了,村民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虽然董福财已经离开了,但在北甸子人的心里,他并没有走远。
其实,像董福财这样的基层干部还有很多,比如江苏常州东头村社区原党委书记许巧珍,就为居民的大事小情奔波了21年,居民们曾经5次联名上书, 希望许巧珍留任。像董福财、许巧珍这些基层干部,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凝聚了民心、赢得了口碑,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和谐,他们是“最美基层干部”。